1946年至1948年,吳尚時、曾昭璿先生對粵北紅色岩係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論述。新中國成立以後,曾昭璿、黃進教授又進一步完善了中國丹霞地形地貌的理論基礎。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中國丹霞”因其特殊的地貌特征以及與眾不同的紅色地貌景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麵上的學術定義為:“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
在許多耳熟能詳諸如“峰林”、“喀斯特”、“雅丹”等地質地貌意義上的名詞中,盡管中國境內廣泛分布有大量的實例,且不泛世界級的著名景觀。但是,鮮有中國人自己的發現、研究和命名。而中國人在對“丹霞地貌”的發現和研究方麵卻一枝獨秀,提供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詳盡的資料和案例,實為對世界地質科學和審美價值的一大突出貢獻。
二
丹霞山曆史文化內涵悠久綿長,人文特點豐富多彩。丹霞山周邊遠古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丹霞盆地西南緣有著名的馬壩人(尼爾德特人)頭骨化石遺跡。同時,在獅子岩的石峽文化遺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存。早年生活在丹霞山的古越族先民,世代流傳著女媧在此造人補天的美麗傳說,據說現在被稱為“地母嶺、睡美人”的坤元山,就是女媧憩臥留下的形骸。兩峰夾峙間蜿蜒曲折的溪流盛產五彩錦石,傳說為女媧補天遺留的天石,故漢代時稱之為錦江。另一則傳說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經過此地,登山而奏韶樂,因韻音出奇動聽,遂命名為韶石山,並命三十六石,即現在的韶石山景區。隋代以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即現在的韶關市。
據明嘉靖年間修編的《仁化縣誌》載,唐末丹霞山曾有佛教居士來遊,但無營構。至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法雲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見錦石岩異常雄奇秀美,讚曰:“半生在夢裏過了,今日始覺清虛!”於是,聚集百餘人,在錦石岩開山建庵,成為丹霞山開庵之祖。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清興明滅,明遺臣江西虔州(今贛州)巡撫李永茂(字孝源,號嵩道人),偕其弟李充茂,輾轉兩廣,扶持南明政權,以武對抗清廷,最終因力量懸殊,回天無力,壯誌未酬,遂至丹霞山隱居。他率眾人在山頂的雲岩、雪岩及虹橋之下,築牆壘屋,開井引泉,構築亭台,致力經營,使原先不甚出名的丹霞山開始為人所知,並逐漸興旺起來,李氏兄弟可為丹霞山開山之祖。後至清順治年間,李充茂邀請廣州海幢寺澹歸禪師,在此舍山建廟,始建別傳寺,開辟道場,一度香火興盛,成為嶺南一大禪林,澹歸可謂是丹霞山的道場之祖。清末時期,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起事,戰亂不斷,丹霞山也受殃及,各寺廟逐漸荒廢。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修複或重建了錦石岩、別傳寺等殿堂,並投入巨資建設了道路、觀景平台等基礎設施,丹霞山的旅遊和宗教事業才得以空前興盛。
1946年至1948年,吳尚時、曾昭璿先生對粵北紅色岩係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論述。新中國成立以後,曾昭璿、黃進教授又進一步完善了中國丹霞地形地貌的理論基礎。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中國丹霞”因其特殊的地貌特征以及與眾不同的紅色地貌景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麵上的學術定義為:“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
在許多耳熟能詳諸如“峰林”、“喀斯特”、“雅丹”等地質地貌意義上的名詞中,盡管中國境內廣泛分布有大量的實例,且不泛世界級的著名景觀。但是,鮮有中國人自己的發現、研究和命名。而中國人在對“丹霞地貌”的發現和研究方麵卻一枝獨秀,提供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詳盡的資料和案例,實為對世界地質科學和審美價值的一大突出貢獻。
二
丹霞山曆史文化內涵悠久綿長,人文特點豐富多彩。丹霞山周邊遠古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丹霞盆地西南緣有著名的馬壩人(尼爾德特人)頭骨化石遺跡。同時,在獅子岩的石峽文化遺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存。早年生活在丹霞山的古越族先民,世代流傳著女媧在此造人補天的美麗傳說,據說現在被稱為“地母嶺、睡美人”的坤元山,就是女媧憩臥留下的形骸。兩峰夾峙間蜿蜒曲折的溪流盛產五彩錦石,傳說為女媧補天遺留的天石,故漢代時稱之為錦江。另一則傳說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經過此地,登山而奏韶樂,因韻音出奇動聽,遂命名為韶石山,並命三十六石,即現在的韶石山景區。隋代以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即現在的韶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