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鎮現存建築大多建於明末清初,除了具有川黔地區赤水河流域鎮場具有的基本要素外,此地還建有不少各地富商捐資修建的坎離宮、禹王宮、萬壽宮等會館。古鎮民居以赤色石板街為中軸線徐徐展開,民居選用的建築材料多,以當地產的木材、杉皮、青瓦、赤石和楠竹等為主,在色彩和形式上自成一體,在物理空間上呈現一種獨特的韻律和美感。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臨河而建,頗具規模的古埠頭。這個發端於北宋,明末清初達到鼎盛時期的川黔重鎮,是赤水河流域鹽商、布商、糧商等貨船停泊、交易、中轉、補給和休整的水埠要地。這些商船多從下遊運來布匹、鹽巴等,再運走從川黔邊境陸路運來的竹木茶葉等土特產。駐足古碼頭,隻見河水滔滔,基岸堅固,古樹參天,不難想象當年此地商賈雲集、千帆競渡、人挑馬馱的繁忙景象。
三
公路從大同古鎮穿過,一路往南,便到了赤水丹霞瀑布最具代表性的十丈洞和四洞溝景區,數十條形態各異的瀑布,猶如飄帶在這片紅土地上飛舞。
赤水屬四川盆地南緣與黔北高原交接地帶的砂岩型丹霞地貌區,赤色砂岩經流水切割,以及重力崩塌等多重作用,形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赤壁孤峰、峽穀陡崖、岩廊洞穴等丹霞奇觀。加之此地因氣候濕潤,植被茂密,水源充足。所以,飛瀑流泉處處可見。豔麗鮮紅的丹霞赤壁與飛瀑流泉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赤水千瀑”的天然畫卷。
十丈洞大瀑布長期隱沒深山無人曉。直到明永樂四年(1406),太監謝安奉朱棣之命到此采集優質楠木建皇家宮殿,這才成為初窺美景的第一人。據說當年謝太監進入風溪河穀采木之時,十丈洞一帶山高林密,野獸出沒,交通閉塞。謝安采伐的木材卻無法運出,因難向皇帝複命,隻得遁居深山,開荒播種,自耕自足。直到清代仁懷名人陳熙晉偶進十丈洞時,驚歎大瀑布的雄奇壯觀,同時感歎太監謝安的境遇,便賦詩一首,無意間卻成了最早發現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記載。詩雲:“洞深十丈鎖雲煙,謝監棲遲廿五年。采木使臣歸未得,山中開箐已成田。”到了明崇禎十一年(1638),距謝太監入風溪河穀采木兩百多年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來到了貴州,“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考察了黃果樹大瀑布,因當時交通梗阻,未能發現十丈洞大瀑布。直到1986年7月19日,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節目中播放發現十丈洞大瀑布奇觀的新聞後,這才向世人揭開了十丈洞大瀑布的神秘麵紗。
風溪河發源於四川古藺縣,在赤水縣風溪口彙入赤水河。風溪河上遊流經深山峽穀,到沙田渡段後水量逐漸集中,形成較大的徑流。至十丈洞河麵變寬,水勢趨穩,河床在這裏出現一巨大斷崖,如刀削斧劈,河水飛流直下,跌入深潭,形成規模宏大的瀑布。十丈洞大瀑布高76米,寬80米,比黃果樹大瀑布還高8米、僅窄1米,為我國丹霞地貌上瀑布之最,也是我國長江流域最大的瀑布。瀑布從懸崖絕壁上傾瀉而下,似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幾裏之外便可聞其如雷轟鳴,數百米內水霧蒸騰。清晨如遇上晴好天氣,在陽光照射之下,彩虹飛掛,美不勝收。瀑布周圍樹木繁茂,四季蔥蘢。曾有詩為證:“疑似銀河天上落,蓬萊仙景降塵寰”、“生不逢地無限恨,能有幾人識壯觀”。
大同古鎮現存建築大多建於明末清初,除了具有川黔地區赤水河流域鎮場具有的基本要素外,此地還建有不少各地富商捐資修建的坎離宮、禹王宮、萬壽宮等會館。古鎮民居以赤色石板街為中軸線徐徐展開,民居選用的建築材料多,以當地產的木材、杉皮、青瓦、赤石和楠竹等為主,在色彩和形式上自成一體,在物理空間上呈現一種獨特的韻律和美感。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臨河而建,頗具規模的古埠頭。這個發端於北宋,明末清初達到鼎盛時期的川黔重鎮,是赤水河流域鹽商、布商、糧商等貨船停泊、交易、中轉、補給和休整的水埠要地。這些商船多從下遊運來布匹、鹽巴等,再運走從川黔邊境陸路運來的竹木茶葉等土特產。駐足古碼頭,隻見河水滔滔,基岸堅固,古樹參天,不難想象當年此地商賈雲集、千帆競渡、人挑馬馱的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