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在淩雲山臨江赤崖絕壁間,終於傳來了斧鑿彌勒佛巨像的第一聲清音。但是,樂山大佛曆經90年的修建過程,就像淩雲山下的三江之水,一波三折,暗流湧動。
大佛修建伊始,嘉州郡守垂涎巨額營造佛資,厚顏無恥前來索賄。海通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官吏依勢壓人曰:“嚐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臨危不懼的壯舉,至今聞之仍令人動容。此後,眾心歸一,齊力雕鑿。當大佛修至肩部之時,海通禪師圓寂,修造工程一度中斷。後人為紀念海通的功德,將他當年住過的山洞稱為“海師洞”,現洞內還留存一座盤膝而坐、神情剛毅、手托盛有眼珠玉盤的海通禪師塑像。
十年之後,斧鑿佛像的第二次清音再次響起。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禪師眾徒率領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曾下令賜麻鹽稅款,以充修造經費,致使工程進展加速。當樂山大佛修至膝蓋之時,續建者章仇兼瓊舉家遷往京城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
第三次斧鑿清音響徹絕崖臨江之際,已是四十年之後了。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也捐贈俸金,使樂山大佛的修建得以延續。在曆經三代賢士及工匠的不懈努力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這座頭與山齊,足踏浩浩三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的樂山大佛最終得以完成。韋皋始撰《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修建始末,原碑現尚存於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之上。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據記載,樂山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麵可圍坐百人以上。大佛自有的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隔濕和通風係統,有效地避免了大佛的侵蝕和風化,至今仍令到此拜謁的遊客津津樂道頓生敬意。沿淩雲寺旁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懸崖棧道,也稱“九曲棧道”,全程約五百米,棧道最寬處1.45米,最窄處僅0.6米,共有217級石階。沿此盤旋而下,憑欄細觀,移步景換,大佛頭部及其他部位的細微之處盡收眼簾。在大佛左右兩側的沿江的紅色崖壁上,還鑿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披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以及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人稱“東方佛都”。
淩雲山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勝地,自古流傳“上朝峨眉,下朝淩雲”之說。此山九峰連綿,峰巒錯落,林木蔥鬱。在此俯視三江,壯美景色一覽無餘。宋代文人邵博曾讚道:“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淩雲”。現淩雲山諸峰之上的寺宇,僅存棲巒峰上的淩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淩雲寺於清康熙六年(1667)重新修建。以後又經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額集蘇東坡書“淩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為“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既表明了淩雲寺所踞的地理位置,又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於其中,使人頓生佛法莊嚴之感。寺宇規模頗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組成三重四院。建於唐代的靈寶塔又名淩雲塔,因其聳立在淩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名。塔呈密簷式四方錐體,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根據山川態勢,修造樂山大佛是為了鎮水祈福,普渡眾生。而修建靈寶塔的目的,是為三江合流處的來往舟楫提供航標,以安渡激流險灘。兩處同為嘉州古城的標誌性景觀。
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在淩雲山臨江赤崖絕壁間,終於傳來了斧鑿彌勒佛巨像的第一聲清音。但是,樂山大佛曆經90年的修建過程,就像淩雲山下的三江之水,一波三折,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