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龜峰詩話(1 / 3)

到了現代,新中國第一任江西省長邵式平和老革命家胡立教,分別在《龜峰冬遊》和《遊龜峰》中,對龜峰有口皆碑:“大地文章集龜峰,佳景宜人忘西東。”、“弋陽水有情,龜峰遙相迎。”

朝陽似火,晚霞如赤的龜峰景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單體形態類型包括丹霞赤壁、方山、石牆、洞穴、溝穀和象形石等,並均有典型的實例為佐證,而不同類型的地貌形態特征,與不同規模的地貌相互組合,向世人集中展示了壯年晚期——老年早期疏散型丹霞峰林的獨特個性和演化過程。排衙峰為壯年晚期峰牆式丹霞峰叢的典型範例,而南岩則是老年早期丹霞孤峰——丘陵的典範。雖然龜峰與其他中國丹霞景觀一起,直到2010年才被世界所認同,成為當年中國唯一成功申遺的項目。而千百年以來,我國曆代的賢人名士,早已慧眼識珠,對龜峰丹霞獨特的審美價值情有獨鍾,紛至遝來,揮灑筆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丹霞奇景的讚美。

宋徽宗宣和年進士陳康伯所作的《龜峰》驚歎道:“石色蒸霞紅甲潤,苔痕茲雨綠毛垂。”明朝南京太仆寺少卿夏尚樸在《遊龜峰奉次疊山先生韻》中讚頌道:“層層翠壁回丹壑,隱隱天風送海濤。”明曾任吏部右侍郎的汪偉在《陪提學使李獻吉遊龜峰》(兩首)中發出由衷感歎:“勝遊到處還留跡,鐵筆丹崖墨未幹。”“恨無急瀑垂千丈,喜有丹崖立萬尋。”明鉛山人費元祿在《登龜峰》中也喟歎道:“丹崖尋舊詠,苔蘚向人蒼。”

至清代,順治年間舉人項欽在《代和周節齋遊龜峰三首》中稱頌道:“萬仞丹崖翠壁間,幾經逋客與追攀。”順治十六年進士鄭日奎《遊龜峰》中感慨:“石翻碧浪苔為界,僧住丹崖石作梯。”康熙十年任弋陽知縣的陶耀在《登龜峰》中讚美道:“螯形疑是出丹崖,巨靈直欲分華表。”上饒人王鼎和楊文中分別在《遊龜峰和李奎韻》和《龜峰》中,也對龜峰的丹岩赤崖讚歎不已:“偶得句還題石壁,為尋仙道上丹梯。”“女媧煉餘五色石,遺向弋江江上擲。”

龜峰山巒峻峭,峰岩秀逸;怪石嶙峋,岩洞幽奇;雲海層迭,霧濤翻滾;蒼鬆挺拔,翠竹亭立;草木蔥蘢,四季花香;珍禽和鳴,怪獸出沒;清泉無聲,花開無季。真可謂“三十六峰,峰峰獨特;八大奇景,景景壯觀”。曆代前賢和訪客對此峰此景,皆有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形象生動的比擬。

老人峰為獨自聳立的一座孤立石峰,拔地而起五十餘米,形似一位老者。其身材勻稱,如雕似琢,其作揖打坐、泰然自若的模樣,活脫脫似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故亦稱道者峰。徐霞客在《江右遊日記》中,曾對此峰“三看”景觀描繪得活靈活現:“今又名老人峰,上突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上振衣台平視,則其峰漸分為二;由雙劍下窺,則頂若一葉綴起。其北下之脊,一起而為羅漢,再起而為鸚鵡,三起而為淨瓶,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為觀音峰,亦峭。”

到了現代,新中國第一任江西省長邵式平和老革命家胡立教,分別在《龜峰冬遊》和《遊龜峰》中,對龜峰有口皆碑:“大地文章集龜峰,佳景宜人忘西東。”、“弋陽水有情,龜峰遙相迎。”

朝陽似火,晚霞如赤的龜峰景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單體形態類型包括丹霞赤壁、方山、石牆、洞穴、溝穀和象形石等,並均有典型的實例為佐證,而不同類型的地貌形態特征,與不同規模的地貌相互組合,向世人集中展示了壯年晚期——老年早期疏散型丹霞峰林的獨特個性和演化過程。排衙峰為壯年晚期峰牆式丹霞峰叢的典型範例,而南岩則是老年早期丹霞孤峰——丘陵的典範。雖然龜峰與其他中國丹霞景觀一起,直到2010年才被世界所認同,成為當年中國唯一成功申遺的項目。而千百年以來,我國曆代的賢人名士,早已慧眼識珠,對龜峰丹霞獨特的審美價值情有獨鍾,紛至遝來,揮灑筆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丹霞奇景的讚美。

宋徽宗宣和年進士陳康伯所作的《龜峰》驚歎道:“石色蒸霞紅甲潤,苔痕茲雨綠毛垂。”明朝南京太仆寺少卿夏尚樸在《遊龜峰奉次疊山先生韻》中讚頌道:“層層翠壁回丹壑,隱隱天風送海濤。”明曾任吏部右侍郎的汪偉在《陪提學使李獻吉遊龜峰》(兩首)中發出由衷感歎:“勝遊到處還留跡,鐵筆丹崖墨未幹。”“恨無急瀑垂千丈,喜有丹崖立萬尋。”明鉛山人費元祿在《登龜峰》中也喟歎道:“丹崖尋舊詠,苔蘚向人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