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丹岩通天(1 / 2)

使石城名聞天下的另一個緣由,是因為通天寨在中國丹霞地貌中獨特罕見的岩麵龜裂景觀。

置縣於五代十國時期的石城,與孫權建於東漢建安十六年(212)虎踞龍蟠的石頭城南京,在地理環境上也極為相似。四周均有連綿高山作為天然屏障。

石城地處閩贛兩省的天然屏障武夷山脈西側,四周高嶺環繞,整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狀如撮鬥。眾多山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上。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地區的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和“客家搖籃”之稱。

通天寨位於距石城縣城東6公裏的大佘村,山體均由紅色岩層構成。遠遠望去,猶如丹霞飛舞,美不勝收。

最為神奇的丹霞景觀首推岩麵龜裂地貌。在長庚門崖頂處,紅色岩麵裂縫呈規則的六邊形,密密麻麻,遍布於岩石表層之上。近觀遠望好似百千餘隻巨龜葡匐於莽莽草叢之中,龜背突起,龜首昂揚,成群結隊,伺機而動,此景蔚為壯觀。“仙人犁田”也為此處獨一無二的丹霞景觀,在略顯傾斜的數千平方米的紅色岩壁上,如農夫扶犁耕地般,天然形成一丘丘明顯的溝壟和一條條平整的畦帶,與經精心打理的農田無異。舊誌對此曾讚道:“雖雕繪不是過也。”

海拔535米的通天岩是通天寨的標誌性景觀。外觀如兩指相扣,內似兩掌交合,岩頂中部開裂,一線通天。仰視穹窿通天,可見曦月,由此而得名。人入岩中,冬暖夏涼。此處為通天寨數十個岩洞中最為壯觀的景觀,曾有詩讚曰:“冉日層岩向麵謀,珍稀遙隔半生秋。人驚星鬥禪房近,我想煙雲竹院幽。一帶長江流石壁,幾村茅舍上仙樓。部天疑是有消息,肯讓先臨美盡收。”再往裏去,便可見到被當地人稱為“生命之門”的陰石,形貌逼真至極。與此相距百米處,有一石筍衝天而起,張狂不可一世。但卻可望而不可及,這便是被當地人稱為“生命之根”(石筍幹霄)的陽石。

陽春三月的一個夕陽西下之時,我攀至山巒極頂,極目遠眺,但見群山逶迤,峰巒疊嶂;丹峰高聳,石牆危立;禪院廟宇,香火興盛;南廬古屋,井井相連;春花爛漫,杜鵑正豔。南坑水庫一注碧水蜿蜒曲折波光粼粼,丹山碧水雲煙縹緲,神奇的丹霞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疑入畫境,頓生脫俗成仙之感。

石城絕美丹霞景觀使人陶醉,太平天國興衰成敗令人心慟省悟。城中默默矗立的建於宋崇寧元年(1102)、外形似竹節鋼鞭的寶福塔,親眼目睹了石城苦難多舛的命運。自宋至近代,石城就為贛閩粵戰略重地和屯兵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亂不絕。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舊誌載元至正末年,陳友諒曾率部在通天寨憑借天險據守,與朱元璋部血戰不止。至今民間尚有“將軍橋斬將”的傳說。至於萬人坑、主簿寨、猴子城等遺存,便是戰亂最好的佐證。現遊客在山間深處,仍依稀可辨不少殘壁斷垣和古寨廢堡。

使石城名聞天下的另一個緣由,是因為通天寨在中國丹霞地貌中獨特罕見的岩麵龜裂景觀。

置縣於五代十國時期的石城,與孫權建於東漢建安十六年(212)虎踞龍蟠的石頭城南京,在地理環境上也極為相似。四周均有連綿高山作為天然屏障。

石城地處閩贛兩省的天然屏障武夷山脈西側,四周高嶺環繞,整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狀如撮鬥。眾多山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上。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地區的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和“客家搖籃”之稱。

通天寨位於距石城縣城東6公裏的大佘村,山體均由紅色岩層構成。遠遠望去,猶如丹霞飛舞,美不勝收。

最為神奇的丹霞景觀首推岩麵龜裂地貌。在長庚門崖頂處,紅色岩麵裂縫呈規則的六邊形,密密麻麻,遍布於岩石表層之上。近觀遠望好似百千餘隻巨龜葡匐於莽莽草叢之中,龜背突起,龜首昂揚,成群結隊,伺機而動,此景蔚為壯觀。“仙人犁田”也為此處獨一無二的丹霞景觀,在略顯傾斜的數千平方米的紅色岩壁上,如農夫扶犁耕地般,天然形成一丘丘明顯的溝壟和一條條平整的畦帶,與經精心打理的農田無異。舊誌對此曾讚道:“雖雕繪不是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