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三峰擎天(1 / 2)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人們攀援峰巔,飽覽江郎山美景的願望才如願以償。當年年過五旬的老石匠徐日位帶領數十位工匠,在一千多個晝夜中風餐露宿,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憑借麻繩、毛竹、鋼釺等簡陋工具,僅靠目測與人力,依山形走勢在懸崖峭壁上硬生生鑿出三千五百多級石階,焊工毛裕明、周德善等沿石階將一根根鐵杆焊接成護欄,終將一公裏長的盤山登頂石徑建設完成。石道呈“之”字形,曲折盤旋而上,最寬處不到一米,最窄處僅為一尺。全程皆呈三十度以上坡度,最陡處幾近垂直,遊人須雙手緊握鐵護欄或鐵鏈條,雙腳並蹬才能攀至岩頂。還有幾處石崖直上直下,石階難以開鑿,隻得用鐵架建成堅固的棧道或鐵梯供遊人攀爬。遊客沿棧道亦步亦趨,一邊是懸崖絕壁,仰望高不見頂;一邊是萬丈深壑,俯看深不見底。千回百轉,戰戰兢兢間,方能攀至絕頂。舉目遠眺,白雲飄浮,疾風勁吹,百裏山川,皆入眼底,似有登天欲仙之感。

江郎山因屬“老年晚期丹霞”的典型代表,在2010年8月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躋身“中國丹霞”,而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有三處絕景的確與眾不同:首先,直刺蒼穹的三爿石為一處絕妙的自然奇觀。它是由一個整體的岩牆受風化作用而形成的三座孤峰。三石四周陡崖環繞,分別高達268米至319米。兩峰之間的巷穀僅為3米至5米寬,長度與高度都超過了200米。作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江郎山為係列中國丹霞提名地提供了最高大的孤峰與巷穀景觀案例,在審美上給人無與倫比的雄偉氣勢。同時,三爿石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陡崖環繞的礫岩孤峰;其次,江郎山保留了獨特的高位殘留孤峰與低丘平原,是中國丹霞景觀演化到老年期並進一步繼續演化的最後環節。代表了處於構造盆地邊緣的丹霞景觀的演化模式;第三,江郎山自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的古生物、地層、侵入岩與地質構造,以及新生代的地貌變動,為係列丹霞提名地反映大陸演化過程,提供了中國大陸東部強烈板塊俯衝與地殼伸展的連續地史事件,實為難得。

千百年來,眾多英傑名士為雄奇偉岸的江郎山留下了大量的遊蹤遺墨,名勝古跡薈萃。諸如神筆峰、會仙岩、一線天、霞客遊蹤、登天坪、天橋、郎峰天遊、天梯、鍾鼓洞、煙霞亭、仙居劍瀑、江郎書院、偉人峰等奇美景觀不勝枚舉,吸引無數遊人紛至遝來。

秘境指數★★★★

江郎山於2010年8月1日與其他五處“中國丹霞”一起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民俗民風

江郎山為2009年張紀中版《西遊記》六大外景地之一。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人們攀援峰巔,飽覽江郎山美景的願望才如願以償。當年年過五旬的老石匠徐日位帶領數十位工匠,在一千多個晝夜中風餐露宿,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憑借麻繩、毛竹、鋼釺等簡陋工具,僅靠目測與人力,依山形走勢在懸崖峭壁上硬生生鑿出三千五百多級石階,焊工毛裕明、周德善等沿石階將一根根鐵杆焊接成護欄,終將一公裏長的盤山登頂石徑建設完成。石道呈“之”字形,曲折盤旋而上,最寬處不到一米,最窄處僅為一尺。全程皆呈三十度以上坡度,最陡處幾近垂直,遊人須雙手緊握鐵護欄或鐵鏈條,雙腳並蹬才能攀至岩頂。還有幾處石崖直上直下,石階難以開鑿,隻得用鐵架建成堅固的棧道或鐵梯供遊人攀爬。遊客沿棧道亦步亦趨,一邊是懸崖絕壁,仰望高不見頂;一邊是萬丈深壑,俯看深不見底。千回百轉,戰戰兢兢間,方能攀至絕頂。舉目遠眺,白雲飄浮,疾風勁吹,百裏山川,皆入眼底,似有登天欲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