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紀念館時,紀念館已經閉館了。我心裏委實掃興,跑了這麼遠的路程,專程來此參觀,竟吃了閉門羹。
葉夫根尼婭看出我滿臉愁苦的樣子,便勸道:“別難過,我們想想辦法。”我們一起去找管理員。石侖掏出蘇聯美術家協會的會員證,說明他的客人是從遙遠的中國來的畫家,隻有這麼一點時間,希望能夠照顧。管理員是位慈祥的中年婦女,一聽說是中國客人,臉上浮出微笑。她考慮了一會兒,放我們進去了,還親自當了向導,一路為我們作講解。
我在這裏不僅知道了列賓晚年的生活,看到了他的生活環境,而且有幸觀賞了一些在報刊上沒有見過的原作,包括他的油畫、素描和雕塑。
有人認為,列賓住在這裏是他的創作急劇走下坡路的時期,認為他的作品都不成功,認為他從一個無神論者變成了迷信鬼神的人,認為他的生活方式變得令人不能理解,專門吃素,喜歡跳舞等等。
我卻以為他是在藝術上刻意進一步變法,或追求更大的完美。他一直沒有放棄作畫,當他的右手枯槁,不能握筆時,他竟訓練自己用左手作畫,說明他頑強的創作意誌。
他的莊園不很大,幾名傭人,如同現在北京的鍾點工,他們有節假日,往往是同桌用餐。他把傭人看成與自己平等的成員,這種民主作風,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他自己趕馬車,推爬犁,每天喝深井涼水。
他給自己規定了一個製度,每周三下午三時以後,在莊園裏接待任何來訪者。這時,他的傭人全都放假。來客一切自己動手。客廳門口掛著一個銅鑼、一個木槌、一塊告示板。板上寫著:“自己動手。請自己脫大衣。請自己脫套鞋!請自己開門進餐廳!歡快地用力地敲鑼吧!!!”鑼聲響了,主人知道又來了一位新客。
我們走進餐廳,兩麵的牆壁掛滿了油畫,中間擺著一個轉盤餐桌,和我國現在餐館使用的旋轉餐桌極其相似,隻是列賓的餐桌比我國的餐桌大上兩三倍,可以圍坐二十人。還有一點不同的是餐桌分兩層,上層的轉盤有把手,下層有抽屜。我對這一發現很感興趣。我向管理員講述了一番。她也沒有想到,天各一方居然有這種巧合,說明生活與勞動可以產生共性的用具。
使我更為高興的是在這裏第一次見到列賓畫的《普希金》。這幅作品從未展出過,也未發表過。作者前前後後畫了二十多年,怎麼也沒能最後完成。他在追求什麼?
1899年,普希金誕辰一百周年時,列賓想創作一幅大畫,以表示自己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熱愛。初稿完成了,見過的人都頗為讚許,可是列賓本人不滿意。沒過多久,他就在這張畫布上重新畫了一幅,還不滿意,又畫了一幅。畫布上的油色越堆越厚,他將凝固的油色用刮刀刮掉,繼續在這塊布上作畫。他怎樣也畫不出心中的普希金。到了晚年,他仍然在這張畫布上反反複複修改。據管理員介紹,當時留下來的照片有七八種畫稿,可惜,隻有照片,而原來的畫稿都被畫家一次一次地刮掉了。
我們來到紀念館時,紀念館已經閉館了。我心裏委實掃興,跑了這麼遠的路程,專程來此參觀,竟吃了閉門羹。
葉夫根尼婭看出我滿臉愁苦的樣子,便勸道:“別難過,我們想想辦法。”我們一起去找管理員。石侖掏出蘇聯美術家協會的會員證,說明他的客人是從遙遠的中國來的畫家,隻有這麼一點時間,希望能夠照顧。管理員是位慈祥的中年婦女,一聽說是中國客人,臉上浮出微笑。她考慮了一會兒,放我們進去了,還親自當了向導,一路為我們作講解。
我在這裏不僅知道了列賓晚年的生活,看到了他的生活環境,而且有幸觀賞了一些在報刊上沒有見過的原作,包括他的油畫、素描和雕塑。
有人認為,列賓住在這裏是他的創作急劇走下坡路的時期,認為他的作品都不成功,認為他從一個無神論者變成了迷信鬼神的人,認為他的生活方式變得令人不能理解,專門吃素,喜歡跳舞等等。
我卻以為他是在藝術上刻意進一步變法,或追求更大的完美。他一直沒有放棄作畫,當他的右手枯槁,不能握筆時,他竟訓練自己用左手作畫,說明他頑強的創作意誌。
他的莊園不很大,幾名傭人,如同現在北京的鍾點工,他們有節假日,往往是同桌用餐。他把傭人看成與自己平等的成員,這種民主作風,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他自己趕馬車,推爬犁,每天喝深井涼水。
他給自己規定了一個製度,每周三下午三時以後,在莊園裏接待任何來訪者。這時,他的傭人全都放假。來客一切自己動手。客廳門口掛著一個銅鑼、一個木槌、一塊告示板。板上寫著:“自己動手。請自己脫大衣。請自己脫套鞋!請自己開門進餐廳!歡快地用力地敲鑼吧!!!”鑼聲響了,主人知道又來了一位新客。
我們走進餐廳,兩麵的牆壁掛滿了油畫,中間擺著一個轉盤餐桌,和我國現在餐館使用的旋轉餐桌極其相似,隻是列賓的餐桌比我國的餐桌大上兩三倍,可以圍坐二十人。還有一點不同的是餐桌分兩層,上層的轉盤有把手,下層有抽屜。我對這一發現很感興趣。我向管理員講述了一番。她也沒有想到,天各一方居然有這種巧合,說明生活與勞動可以產生共性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