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最後的懇求(1 /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穆欣娜返回祖國,當過護士、舞台美工,後來又進入美術學校任教。她和極有開拓精神的醫生紮莫科夫結為伉倆,促進了她思想意識的變化。紮莫科夫參加過1905年革命。她熱情地迎接了十月革命,積極響應了列寧關於用紀念碑從事宣傳活動的指示。在新的形勢下,她努力表現新的人物,歌頌普通勞動者,讚美他們豐滿健康剽焊的體魄。

1927年慶祝十月革命十周年時,穆欣娜的雕像《農婦》在美術展覽會上獲得一等獎,進入蘇維埃藝術殿堂的大門似乎為她洞開了。沒有想到她的丈夫這時遭人誣陷,她也受到牽連。1930年二人同時被捕,然後離開首都。由於髙爾基的關懷和過問,他們於1932年得以重返莫斯科,並恢複了原來的工作。

穆欣娜第一次有了自己單獨的工作室。她的創作積極性劇增,設計了一座又一座雕像紀念碑,但總是得不到當局的承認。譬如,她為詩人謝甫琴科設計的雕像,有人借口詩人身著烏克蘭民族服裝,是鼓吹民族主義而加以反對。這種荒謬可笑的議論在當時頗有市場。

1937年在蘇聯曆史中是人民悲喜交錯、矛盾重重、極其複雜的年代。女詩人阿赫馬托娃這時根據個人家庭的悲慘遭遇創作了血淚斑斑的長詩《安魂曲》,而穆欣娜則創作了組雕《工人與集體農莊女莊員》,頌揚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當這座雕像出現在巴黎國際博覽會蘇聯展廳的房頂上時,立刻贏得了國際上空前的讚揚。外國報刊把這座雕像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像作品”。國外的評論保護了穆欣娜免遭新的莫須有的攻擊。據說,當時有人竟在這組雕像的飄帶或衣褶上發現了一個“帶胡子的人影”。好在這無端的“發現”沒有對她形成新的罪名。

這組雕像是用不鏽鋼鑄成的,後來被運回祖國。1939年把它安置在全蘇農業經濟展覽館大門口。作者豈能不滿足?!可惜,穆欣娜就是感到不滿足,因為安置雕像的高度違背了她的設計。雕像髙二十四公尺,應當安置在三十三公尺的高台上,可是高台竟被壓低到十二公尺。穆欣娜為此事多次上書,甚至提出抗議,說明一座雕像如果安置得不恰當,將有損於藝術和政治效果。臨終前,她又建議把這座雕像移到莫斯科河畔,然而,她的呼聲如石沉大海,無人理睬,為此她遺恨終生。

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門口豎立著俄羅斯偉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紀念碑。我還記得,紀念碑落成的那一年,各界人士對它的讚揚。柴可夫斯基微側身軀,一隻手壓著樂譜,另一隻手懸在空中,仿佛他在天空中聽到了一個旋律,準備把它記錄下來。他的神情說明他進入創作的靈感中。據雕刻家的兒子回憶,最初的設計:柴可夫斯基的身後還有一個牧童吹短笛,作者的意思是柴可夫斯基的靈感來源於俄羅斯民間樂曲。這座雕像拖延了多年才修建起來。建成時穆欣娜已經不在世。雕像落成後沒有來自民間的牧童。如果穆欣娜活著,麵對這座沒有完全體現她的思想的雕像,又聽到眾人的讚揚,該有何等想法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穆欣娜返回祖國,當過護士、舞台美工,後來又進入美術學校任教。她和極有開拓精神的醫生紮莫科夫結為伉倆,促進了她思想意識的變化。紮莫科夫參加過1905年革命。她熱情地迎接了十月革命,積極響應了列寧關於用紀念碑從事宣傳活動的指示。在新的形勢下,她努力表現新的人物,歌頌普通勞動者,讚美他們豐滿健康剽焊的體魄。

1927年慶祝十月革命十周年時,穆欣娜的雕像《農婦》在美術展覽會上獲得一等獎,進入蘇維埃藝術殿堂的大門似乎為她洞開了。沒有想到她的丈夫這時遭人誣陷,她也受到牽連。1930年二人同時被捕,然後離開首都。由於髙爾基的關懷和過問,他們於1932年得以重返莫斯科,並恢複了原來的工作。

穆欣娜第一次有了自己單獨的工作室。她的創作積極性劇增,設計了一座又一座雕像紀念碑,但總是得不到當局的承認。譬如,她為詩人謝甫琴科設計的雕像,有人借口詩人身著烏克蘭民族服裝,是鼓吹民族主義而加以反對。這種荒謬可笑的議論在當時頗有市場。

1937年在蘇聯曆史中是人民悲喜交錯、矛盾重重、極其複雜的年代。女詩人阿赫馬托娃這時根據個人家庭的悲慘遭遇創作了血淚斑斑的長詩《安魂曲》,而穆欣娜則創作了組雕《工人與集體農莊女莊員》,頌揚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當這座雕像出現在巴黎國際博覽會蘇聯展廳的房頂上時,立刻贏得了國際上空前的讚揚。外國報刊把這座雕像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像作品”。國外的評論保護了穆欣娜免遭新的莫須有的攻擊。據說,當時有人竟在這組雕像的飄帶或衣褶上發現了一個“帶胡子的人影”。好在這無端的“發現”沒有對她形成新的罪名。

這組雕像是用不鏽鋼鑄成的,後來被運回祖國。1939年把它安置在全蘇農業經濟展覽館大門口。作者豈能不滿足?!可惜,穆欣娜就是感到不滿足,因為安置雕像的高度違背了她的設計。雕像髙二十四公尺,應當安置在三十三公尺的高台上,可是高台竟被壓低到十二公尺。穆欣娜為此事多次上書,甚至提出抗議,說明一座雕像如果安置得不恰當,將有損於藝術和政治效果。臨終前,她又建議把這座雕像移到莫斯科河畔,然而,她的呼聲如石沉大海,無人理睬,為此她遺恨終生。

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門口豎立著俄羅斯偉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紀念碑。我還記得,紀念碑落成的那一年,各界人士對它的讚揚。柴可夫斯基微側身軀,一隻手壓著樂譜,另一隻手懸在空中,仿佛他在天空中聽到了一個旋律,準備把它記錄下來。他的神情說明他進入創作的靈感中。據雕刻家的兒子回憶,最初的設計:柴可夫斯基的身後還有一個牧童吹短笛,作者的意思是柴可夫斯基的靈感來源於俄羅斯民間樂曲。這座雕像拖延了多年才修建起來。建成時穆欣娜已經不在世。雕像落成後沒有來自民間的牧童。如果穆欣娜活著,麵對這座沒有完全體現她的思想的雕像,又聽到眾人的讚揚,該有何等想法呢?

穆欣娜於垂危之際,曾口述一封信致蘇聯政府,這是她對領導藝術的行政人員的“最後懇求”:“不要忘己造型藝術”,它“給予人民的不亞於電影或文學”;她提醒政府在藝術上不要畏懼冒險,“在探索新事物時,我們不經受不斷地、經常的失敗,就不可能有新的蘇維埃藝術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