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問起他在創作什麼,他說:“正在為肖洛霍夫的鴻篇巨著《靜靜的頓河》作插圖,費了不少心血……”
從他的語氣裏可以感覺到他對自己的插圖是滿意的。我想了解他的創作經驗,但,由於訪問時間的限製,他的話沒有說完。
說來也巧,我這個願望,兩年以後實現了。那是1956年,韋列伊斯基隨蘇聯文化代表團來到我國參觀訪問。前兩年,他完成的《靜靜的頓河》的插圖問世了。翌年,我國文學出版社出版《靜靜的頓河》譯本時,也選用了他的插圖。在蘇聯文學史上這可能是第一次為這部小說創作插圖。開拓者的勞動是艱巨的。韋列伊斯基不僅擔負起開拓者的重任,而且插圖非常成功,受到讀者一致的好評。
那次,韋列伊斯基來到中國後,應同行們的要求,在中央美術學院專門介紹了創作這組插圖的經驗。報告之後,他對我說:
“第一次讀了《靜靜的頓河》深受感動。作為一名畫家很想為它作插圖,但又不敢動筆。書中描述了那麼長一段曆史,寫出那麼多人物。要能完成插圖任務,太難了。”他說,“為此我花了兩年時間——1951、1952年。”他感謝肖洛霍夫給予他的幫助與鼓勵,“肖洛霍夫常年住在維申斯克村,有時到莫斯科來開會。那一年他接見了我。”
我問他:“作者對插圖提出什麼要求?”他說:“作者給了我充分的自由,讓我按自己的理解作插圖。”這是大作家的風度和氣魄,作者對美術家的信任可以解除他的顧慮,鬆綁他的手腳,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本領。
“為了有利於作畫,肖洛霍夫給我提供了兩個線索。一是讓我參觀頓河的一些區域,因為那些地方與故事有關。二是建議我訪問一些人,因為那些人親自經曆過小說中所描寫的事件。”韋列伊斯基作為創作的心得,告訴我:“參觀訪問時,有兩件事要做。一是觀察,二是作畫。”他思忖了片刻,接著說:“看來觀察更重要。”作為例子,他說:“我是五十年代初遵照肖洛霍夫的建議前往頓河流域的。那時的鄉村與十月革命前後的哥薩克鄉村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某些方麵,還保存了原來的麵貌,要善於發現,如某些建築、服裝、家具等等。”他說作畫也有兩種辦法,一是寫生,二是作記憶畫。
頓河之行,使韋列伊斯基對小說中描寫的環境和人物形成了具體的槪念,充實了他的想象。
“下一步就是構圖與造型。”
有一天,我們在北京大街上漫步。韋列伊斯基喜歡觀察人物的表情、世態的變化,並從中發現作畫的因素。我們在談塑造阿克西尼婭的形象問題。他說:“從頓河回到莫斯科以後,到處為阿克西尼婭的形象尋找模特兒。有時在大街上,就像現在這樣,忽然發現我想象的形象。”他講話聲音不大。不緊不慢。“我確實碰見過想象中的阿克西尼婭的形象。可是我不好意思上前跟對方搭訕。”我覺得他說的是心裏話,與很多性格粗獷的俄羅斯人不同,他溫文爾雅,雖然是個彪形大漢,卻頗像個羞答答的大姑娘,也許這和他早年在列寧格勒受到的教養有關。
那天,我問起他在創作什麼,他說:“正在為肖洛霍夫的鴻篇巨著《靜靜的頓河》作插圖,費了不少心血……”
從他的語氣裏可以感覺到他對自己的插圖是滿意的。我想了解他的創作經驗,但,由於訪問時間的限製,他的話沒有說完。
說來也巧,我這個願望,兩年以後實現了。那是1956年,韋列伊斯基隨蘇聯文化代表團來到我國參觀訪問。前兩年,他完成的《靜靜的頓河》的插圖問世了。翌年,我國文學出版社出版《靜靜的頓河》譯本時,也選用了他的插圖。在蘇聯文學史上這可能是第一次為這部小說創作插圖。開拓者的勞動是艱巨的。韋列伊斯基不僅擔負起開拓者的重任,而且插圖非常成功,受到讀者一致的好評。
那次,韋列伊斯基來到中國後,應同行們的要求,在中央美術學院專門介紹了創作這組插圖的經驗。報告之後,他對我說:
“第一次讀了《靜靜的頓河》深受感動。作為一名畫家很想為它作插圖,但又不敢動筆。書中描述了那麼長一段曆史,寫出那麼多人物。要能完成插圖任務,太難了。”他說,“為此我花了兩年時間——1951、1952年。”他感謝肖洛霍夫給予他的幫助與鼓勵,“肖洛霍夫常年住在維申斯克村,有時到莫斯科來開會。那一年他接見了我。”
我問他:“作者對插圖提出什麼要求?”他說:“作者給了我充分的自由,讓我按自己的理解作插圖。”這是大作家的風度和氣魄,作者對美術家的信任可以解除他的顧慮,鬆綁他的手腳,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本領。
“為了有利於作畫,肖洛霍夫給我提供了兩個線索。一是讓我參觀頓河的一些區域,因為那些地方與故事有關。二是建議我訪問一些人,因為那些人親自經曆過小說中所描寫的事件。”韋列伊斯基作為創作的心得,告訴我:“參觀訪問時,有兩件事要做。一是觀察,二是作畫。”他思忖了片刻,接著說:“看來觀察更重要。”作為例子,他說:“我是五十年代初遵照肖洛霍夫的建議前往頓河流域的。那時的鄉村與十月革命前後的哥薩克鄉村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某些方麵,還保存了原來的麵貌,要善於發現,如某些建築、服裝、家具等等。”他說作畫也有兩種辦法,一是寫生,二是作記憶畫。
頓河之行,使韋列伊斯基對小說中描寫的環境和人物形成了具體的槪念,充實了他的想象。
“下一步就是構圖與造型。”
有一天,我們在北京大街上漫步。韋列伊斯基喜歡觀察人物的表情、世態的變化,並從中發現作畫的因素。我們在談塑造阿克西尼婭的形象問題。他說:“從頓河回到莫斯科以後,到處為阿克西尼婭的形象尋找模特兒。有時在大街上,就像現在這樣,忽然發現我想象的形象。”他講話聲音不大。不緊不慢。“我確實碰見過想象中的阿克西尼婭的形象。可是我不好意思上前跟對方搭訕。”我覺得他說的是心裏話,與很多性格粗獷的俄羅斯人不同,他溫文爾雅,雖然是個彪形大漢,卻頗像個羞答答的大姑娘,也許這和他早年在列寧格勒受到的教養有關。
“那麼怎麼辦了呢?”我好奇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