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 / 1)

導讀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他在1918年5月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他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在杭州、紹興當過中學教員,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師。1918年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並開始大量創作小說、散文、雜文,以筆代戈,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麵旗幟。

提起魯迅先生,不少讀者腦海中浮現的是“橫眉冷對,以筆為槍”的戰鬥者形象。的確,魯迅先生的筆向來是鋒利的,毫不留情的,他直指中國社會最真實的傷口,將矛頭指向封建製度,將人的劣根性明明白白地點出來,深刻進行了剖析、否定與諷刺。這種自省的戰鬥精神,在他的小說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為此,本書將《呐喊》與《彷徨》合輯出版,希望讀者能通過此書走進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呐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間所寫的14篇小說。這些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真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對舊時中國的封建製度和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抨擊和比較徹底的否定。在藝術上,《呐喊》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章回體形式,通過借鑒外國小說而創造出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形式,以其“表現的深切與格式的特別”,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基礎。

《彷徨》收錄了魯迅先生自1924年至1925年間創作的11篇小說。在寫這些作品的時候,魯迅先生的心境已經產生了變化。他不再呐喊,轉而關注那些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農民與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彷徨》寄寓了他對人生、對前途的執著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魯迅先生這一時期的精神寫照。

有人說,魯迅先生是超越時代的,他往來於過去與現在,審視著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時至今日,我們遇到的許多社會問題,仍然可以在魯迅先生的書中找到病根。如同野草要頂破頭上堅石的壓迫才能拔節,人也需要掙脫順服的蒙昧與麻木,才能真正地活著。這也許正是魯迅先生的文字帶給我們的巨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