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一份生命的不易,為了一份永遠不想要的傷痛和愧疚,感恩我們的父母,關心我們的父母。
感恩父母,就要給他們最需要的東西;
每個人都要懷有感恩之心,不要以為父母把自己撫育成人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不要漠視父母辛勞的背影,不要充耳不聞父母的絮絮嘮叨,不要因為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心生怨恨。
父母是天底下最偉大的人,他們的辛酸與苦楚,他們的汗水與心血,都是任勞任怨地為了子女。
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大多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很少要求子女對他們進行經濟供養,在衣食無憂的同時,開始渴盼兒女們的精神關愛。
人老了會對子女有一種依賴,也會變得敏感、脆弱,受到子女冷落,內心的痛苦是免不了的。
了解父母的想法,要深入到父母的內心世界。父母不說,不等於沒有需要。
有這樣一篇新聞報道:
哈爾濱市一位71歲的老人,每月有2200元的退休金,有單獨的65平方米的兩室一廳住房,家中雇有一保姆,每月費用450元,由兒女共同承擔。
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老人卻以無人贍養的名義起訴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必須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對自己進行精神安撫。
老人在材料中寫道:“我沒有物質上的贍養要求,我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求兒子給予我錢物。但我要求兒子關心、體貼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周末保姆休息時,應來探望我、照顧我,不應留我一人在家。此外,平時要來電話詢問我的有關情況。”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而且,我們絕大多數人也都能夠真切地關愛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想負起為人子女的這份責任,想讓父母知道你是在用心愛著他們、關心他們,每一個成年的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時候,都應盡自己所能,為父母創造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讓父母吃好、穿好、住好。但卻由於自己的繁忙,或者因為自己的大意,卻常常是我們給予了父母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忘記了父母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更需要的是孩子的關心而不僅僅是金錢。
凡眼看社會;
我們一天天地長大與成熟,而我們的父母正在一天天地老去。一切曾經美好、曾經絢麗、曾經生氣勃勃的東西在歲月的悄然流逝中日漸萎縮。當我們一再告訴自己不要再給生命留下遺憾的時候,也許我們還在忽視著許多重要的東西。生老病死,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失去了許多。所以,在我們能愛的時候,盡量多地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