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從觀念到細節(1 / 3)

這就要說到“一厘米”的概念了。德國統一前兩年,駐守柏林牆的東德衛兵亨裏奇射殺了一名企圖翻越柏林牆出逃的青年。柏林審判時,被告律師辯稱,受審人當時隻是執行命令,沒有選擇的權利。法官的反駁十分精彩,指出即使執行命令,仍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權,可以選擇打不準。作者把這個典故應用到教育工作上,提倡“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積少成多,以此引發更大的改變。確實,我們無能改變整體的教育體製和環境,但是任何體製和環境都取消不了個人的相對自由,而這個自由正是體現在你如何處理一個個細節上。

當然,“一厘米之變”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在一定意義上,這是教育界有良知之士在現行體製下的無奈選擇。根本的改變是推翻柏林牆,讓“一厘米”的主權成為不必要。倘若行政主導、功利至上的教育體製無根本改變,“一厘米之變”往往也是困難重重,堅持者會被邊緣化甚至遭到逆淘汰。

作者耳聞目睹中國教育界太多的怪現狀,有按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放學十分鍾後清空校園的“減負”新政,有教學樓裏布滿書架、書架上擺滿廉價垃圾書的著名“書香校園”,有打造“教改”神話、不到三年吸引50多萬人參觀、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拉動周邊第三產業獲利45億元的“品牌”鄉村中學,不一而足。我讀後無語。觀念有正確和錯誤之別,而比錯誤觀念更可怕的是虛假觀念,在被歪曲的“減負”“書香”“教改”等招牌之下,中國教育舞台上在上演多少荒誕劇!而在這類劇目中,都可以看到行政機構擔任的導演角色。我不得不說,現在我對中國教育的唯一期望是減少荒誕,回到常識,而這何其難也。

2015年8月15日

(作者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研究家,作家。)

序二 自明的火種

張文質

我一直在尋找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給朱永通的《教育的細節》寫個序,更確切地說首先尋找的是這篇序應該如何開頭。我已經來回折騰了好多次。

我固執地認定今天我們這一代人寫教育大體都“不足觀也”。我如此,永通想必亦如此,但是這樣說並不否定寫作的意義,就如我們說到閱讀,閱讀不是隻有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內心情感之類的目的,閱讀還幫助我們讓大腦始終保持“活性”狀態,不被禁錮、不易宰製,有自己的趣味與品格,大概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功效。寫作更是如此,它有諸多為我們一直喜愛的“無用之用”,我們常常就是用一筆一畫記錄的方式暗藏著一些珍貴的、幫助我們精神獲得自明的火種。寫,是最大程度的“思想仍活著”的證明。當然這首先是對知識人的一種要求,一種自我期許。同時,我們幾乎還要借助寫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見聞,以及對這些見聞材料背後無比複雜甚至混亂的世界形成的穎悟,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在於揭示教育的真相,因為隻要你有基本的見識與理解力,教育的真相已經大都呈現在你的視界之中了,今天的教育寫作,更難更為迫切的是,要傳達出對人性的信任與希望。

這就要說到“一厘米”的概念了。德國統一前兩年,駐守柏林牆的東德衛兵亨裏奇射殺了一名企圖翻越柏林牆出逃的青年。柏林審判時,被告律師辯稱,受審人當時隻是執行命令,沒有選擇的權利。法官的反駁十分精彩,指出即使執行命令,仍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權,可以選擇打不準。作者把這個典故應用到教育工作上,提倡“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積少成多,以此引發更大的改變。確實,我們無能改變整體的教育體製和環境,但是任何體製和環境都取消不了個人的相對自由,而這個自由正是體現在你如何處理一個個細節上。

當然,“一厘米之變”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在一定意義上,這是教育界有良知之士在現行體製下的無奈選擇。根本的改變是推翻柏林牆,讓“一厘米”的主權成為不必要。倘若行政主導、功利至上的教育體製無根本改變,“一厘米之變”往往也是困難重重,堅持者會被邊緣化甚至遭到逆淘汰。

作者耳聞目睹中國教育界太多的怪現狀,有按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放學十分鍾後清空校園的“減負”新政,有教學樓裏布滿書架、書架上擺滿廉價垃圾書的著名“書香校園”,有打造“教改”神話、不到三年吸引50多萬人參觀、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拉動周邊第三產業獲利45億元的“品牌”鄉村中學,不一而足。我讀後無語。觀念有正確和錯誤之別,而比錯誤觀念更可怕的是虛假觀念,在被歪曲的“減負”“書香”“教改”等招牌之下,中國教育舞台上在上演多少荒誕劇!而在這類劇目中,都可以看到行政機構擔任的導演角色。我不得不說,現在我對中國教育的唯一期望是減少荒誕,回到常識,而這何其難也。

2015年8月15日

(作者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研究家,作家。)

序二 自明的火種

張文質

我一直在尋找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給朱永通的《教育的細節》寫個序,更確切地說首先尋找的是這篇序應該如何開頭。我已經來回折騰了好多次。

我固執地認定今天我們這一代人寫教育大體都“不足觀也”。我如此,永通想必亦如此,但是這樣說並不否定寫作的意義,就如我們說到閱讀,閱讀不是隻有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內心情感之類的目的,閱讀還幫助我們讓大腦始終保持“活性”狀態,不被禁錮、不易宰製,有自己的趣味與品格,大概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功效。寫作更是如此,它有諸多為我們一直喜愛的“無用之用”,我們常常就是用一筆一畫記錄的方式暗藏著一些珍貴的、幫助我們精神獲得自明的火種。寫,是最大程度的“思想仍活著”的證明。當然這首先是對知識人的一種要求,一種自我期許。同時,我們幾乎還要借助寫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見聞,以及對這些見聞材料背後無比複雜甚至混亂的世界形成的穎悟,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在於揭示教育的真相,因為隻要你有基本的見識與理解力,教育的真相已經大都呈現在你的視界之中了,今天的教育寫作,更難更為迫切的是,要傳達出對人性的信任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