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全名是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他出生於1869年10月2日,是印度民族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抵抗”的主張,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甘地小時候並不聰明,從小學到中學,他的成績都不是很好。可是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盡管成績不好,但他卻一點兒也不頑皮,是個誠實害羞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督學到甘地的學校檢測學生的英語水平。他讓學生們聽寫了五個英語單詞,甘地寫對了四個,就是“茶壺”這個詞不會拚寫。他皺著眉頭使勁想,把能想到的所有拚寫方式都嚐試了一遍,可是總覺得不對。就在他皺著眉頭冥思苦想的時候,老師剛好走到他旁邊。甘地沒有注意到老師的到來,依然低著頭思考著問題。
這時,甘地感覺到自己的椅子輕輕晃動了一下,他以為是後麵的同學在使壞,抬起頭來卻看見老師站在他身旁,原來是老師用腳尖輕輕地碰了下他的椅腳。甘地有些茫然,抬頭看向老師。可是老師眼裏的暗示讓他有些心驚膽戰——老師的目光充滿了暗示,甚至有些引導性地看向隔壁同學的試卷。老師顯然已經知道了甘地不會拚寫這個單詞,暗示他去偷看旁邊同學的試卷。
甘地咬了咬牙,當做什麼都沒看見,繼續低著頭冥思苦想,不願意抄襲同學的答案。結果可想而知:大家都考了滿分,隻有甘地一個人考了80分。
督學走後,老師把甘地叫到麵前說:“傻孩子,偶爾作弊一次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也能拿滿分的話,我們就可以受到表揚了。”可誠實的甘地堅持認為自己那樣做是正確的,抄襲就是不對,因為那是欺騙的行為,辜負了督學的信任。老師的言行讓他感到非常難過。
甘地上的第一堂“非暴力”課是在他15歲那年。那時,他的哥哥有一個漂亮的手鐲,上麵還有一小塊金子做裝飾,甘地又羨慕又嫉妒,趁著哥哥沒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把它摘了下來。
可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的甘地卻並不開心,一開始的喜悅早就變成了內疚和自責,羞愧讓他徹夜難眠。他不敢麵對哥哥,也不敢當麵認錯,想了半天,甘地決定用寫信的方式向哥哥和父親承認錯誤。
甘地言辭懇切地寫了一封悔過信,信裏詳細描寫了自己的懊惱和悔恨,並且保證不再做這樣的事。甘地惴惴不安地把信悄悄地放在了父親的床邊,然後等著父親的怒吼聲響起,也許還得挨上一頓結結實實的鞭子。
可奇怪的是,父親的房間裏並沒有傳出如他所想的怒吼聲。是父親還沒有看到嗎?甘地小心翼翼地走到父親的房門前,透過門縫他看到父親正在閱讀他的信。可是為什麼父親的臉上沒有憤怒,反而卻是一副欣慰的樣子呢?甘地甚至看到了父親臉上的淚水和感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摸不著頭腦的甘地專心地想著問題,沒有注意到病榻上的父親已經發現了他的到來。父親擦掉了眼角的淚花,對甘地說:“嘿,甘地,怎麼站在門外?”見甘地囁嚅著原地不動,父親微笑著再次招呼他:“甘地,我的兒子,我原諒你了,快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