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就能進入一所好的大學,這是許多人的思維定式,但這在哈佛大學不一定行得通;學習成績好,就是優秀的學生,這是許多人的評判標準,但這不是哈佛大學的評判標準;很多大學招生時會劃出分數線,考生少一分就不能被錄取,但是哈佛大學不會這樣做。或許你已經忍不住想問:“哈佛到底是怎樣選擇學生的呢?他們有什麼錄取標準嗎?”
請看下麵這個例子:2005年12月底,上海女孩湯玫捷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這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為什麼呢?因為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印象中,湯玫捷算不上是最優秀的學生,她的學習成績在複旦附中400名優秀學生中,經常排在100名左右。湯玫捷也表示,她的成績在廣泛意義上算不上十分優秀。但就是這個成績並不十分優秀的女孩,卻得到了哈佛的青睞,她的表現讓哈佛感到驚喜。或許你想問:“那她憑什麼上哈佛?”其實這也正是本書想告訴廣大讀者朋友的。憑什麼上哈佛呢?憑的是全麵的綜合素質;憑的是優秀的個性品質;憑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憑的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感恩心、自主性……
翻開哈佛大學的“校方報告”,在附加的“個性評價”(additionalgeneralratings)中,你會發現哈佛關注的是以下這些內容:好奇心(或求知欲)創造性(或創造力)學業成績學業前景領導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為人的熱忱幽默感關心他人活力成熟主動性對挫折的反應
受老師們的重視程度與哈佛對這十五項內容的關注程度相比,哈佛對學生成績的關注反而顯得不那麼強烈。哈佛大學重視學生的獨立性、創造力、自律能力、適應能力、領導能力、活力、對挫折的抵抗力等;哈佛大學重視學生是否具有求真、求異、求新、求實的精神,從哈佛校訓——“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中,人們能夠清楚地明白:追求真理、求真創新是一項重要的素質,這項素質甚至直接關係到一名學生能否被哈佛錄取。當然,哈佛在決定是否錄取一名學生時有科學的申請程序,包括眾多的表格、入圍後的麵談和最後的投票表決,他們要用各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評估申請者:這個人各方麵的狀況和發展潛力如何?在同校同屆同地域的學生中是否足夠突出?在優秀程度不相上下的競爭者中是否依然突出?通過這種評估,他們能夠發現自己想要的學生。麵對外國學生的申請,哈佛會考查申請者的英語水平,看其是否能用英文熟練地聽說讀寫,看其托福考試的成績是否優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申請者托福考試分數很高,而表達能力和讀寫能力不能讓哈佛滿意,哈佛是不會對他敞開大門的。
每年哈佛都會拒收一些學生,這其中以“高考狀元”被拒收最引人關注,如1996年,哈佛把165名在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中獲得滿分的“狀元”拒之門外。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哈佛對隱藏在分數後麵的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滿意。盡管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這些絕對頂尖的大學也曾公開宣稱“SAT和平時成績非常重要”,但是他們更重視申請者的綜合素質。此外,哈佛大學還非常看重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哈佛,有許多作業和項目都是由小組集體完成的。而每位學生至少需要擔任一次小組長,負責聯絡、協調、總結和上台做演講的工作。哈佛一貫崇尚團隊項目的運動,他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足球、籃球、壘球、棒球和曲棍球等強調團隊合作和協調精神的運動。
哈佛招生院長曾在給申請者的回信中寫道:“毫無疑問,要進入像哈佛這樣的大學,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既沒有人能打保票,也不可能有什麼神奇的錄取訣竅。學業表現非常重要,其他的因素諸如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活動、課外活動的表現等也很重要,錄取委員會會很細致地閱讀推薦信和作文。在錄取過程中,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麵都優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滿活力的團體。”
《憑什麼上哈佛》一書精選了30位進入哈佛深造的中國學生,逐一介紹他們的成長曆程和成材故事。通過對他們成材曆程的詳細剖析,提煉出他們的成材秘訣,為人們破解他們是怎樣一步步走進哈佛的。當閱讀這本書時,你會發現:這30位哈佛才子演繹的是一個個從平凡到精彩的成材故事,他們曾經也有很多缺點與不足,他們並非天才,但是他們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與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說,隻要父母教育得法,每個孩子都能成材。或許你不能把孩子培養成哈佛學生,但是你完全可以讓孩子像哈佛學生那樣素質全麵、能力突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