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苦!”
殿內官員腦中閃爍出當年苦讀的點點滴滴,不禁有些長籲短歎。
這種苦隻有經曆過得人才能真正品出其中味。
當然,像這些官員最終功成名就,他們讀書的苦中有回甘,更多泯然於眾人的讀書人則是永久的傷痛。
“讀書是為了啥?”
聽罷眾人稱讀書苦,孟青雲又道,“不外乎考取功名或成為大儒,光宗耀祖的同時,為自己博個好前途。”
“可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取得功名或成為大儒,其中的艱難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何其難哉!”
“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一級一級考上來的能有多少人,而好些讀書人窮其一生,連個秀才都考不上······我在院試中見過一個白發老翁,他屢敗屢戰,想在有生之年考取秀才,結果最後一場結束後他瘋了······”
“且問諸位,既然不能考得更好的功名或成為大儒,那為何要皓首窮經?”
眾人愕然,隨即不屑。
皓首窮經就為考取功名,考不中誰會停下來。
行百裏者半於九十,早早放棄會讓前麵的努力全都付諸東流。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讀書人就應該一輩子衝鋒在科舉的戰場上,不成功則成仁。
孟青雲不理會他們的反駁,等他們靜下來後,又道:“白首為功名,若是真白手考取功名,確實完成了一個讀書人的心願,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白發蒼蒼的舉人考中進士,他能為國家做多少貢獻?”
眾人默然。
這個誰都心知肚明,歲數大精力明顯差,等把官當明白,也就該入土了。
但有錢難買願意,誰也不能幹涉。
而且這也是很勵誌的故事,說這些不是打擊別人科舉的信心麼。
“我們再想想那些一生連秀才都沒有考上的讀書人,家裏人為他們付出了多少?”
“雖說窮文富武,可讀書寫字,筆墨紙硯哪一樣不花錢,每月的束脩,考試的花費等等,其實科舉也很燒錢。”
“從養家糊口的角度說,這人本身無法給家裏創造價值,隻能靠家裏人寄養,可以說是一人讀書,全家跟著受窮。而且讓他放棄讀書,他啥都不會幹,所以才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
眾人均點頭。
這確實是一個矛盾。
不讓繼續讀,不甘心;繼續讀書,又看不到希望。
少頃,盛秉風等人突然覺得不對。
我們是來告禦狀,扳倒孟青雲的,為什麼反而聽他來說教?
這廝又想蒙混過關。
休想!
“陛下,孟青雲在偷換概念,我們說的不是這個理······”
“對啊!他想蒙混過關,把自己的罪行掩飾······”
“······”
眾人七嘴八舌,場麵頓時亂了。
盛騰麵無表情道:“諸卿別急,且聽他說完!”
“讀書明理,什麼是理?”
聽到有人說掩飾罪行的話,孟青雲頓時嚴肅起來,他清楚這隻是開胃菜,暴風雨還沒有來臨,所以長話短說,嚴肅道,“養兒防老,難道把養家的重擔挑在老邁的父母身上是理?男人要養家糊口,養活妻兒,日日抱著書本讀,成為家庭的累贅就是做人的道理嗎?”
“我在宗室書院和國子監演講,是鼓勵有功名的學生早點就業,早為國家發光發熱,早早挑起養家糊口的擔子······怎麼就成為罪行了?”
“我私下裏認為,一個沒有家庭責任感的男人,即是位高權重,也沒多少擔當,當國家需要他付出的時候,往往就是個逃兵······”
“我重申一遍,這個出發點毋庸置疑,讓那些窮苦或無所事事的讀書人去做其他行業,會減輕家庭的壓力,也會為國家多做貢獻,從公從私都有很大益處·····”
這話聽起來是悖論,若是反駁,卻又一時間不知從如何說起。
盛秉風冷哼一聲道:“我等家的孩子就不就業,家中有沒有壓力,與你何幹,為何你要苦苦相逼?老夫告訴你,我等孩子們的前途,不需要你施舍······”
“怎麼?你們把朝廷的恩惠看成施舍?”
孟青雲不會慣著他們,直接冷冷道,“既然不需要施舍,讓家中子弟放棄入學便是,後麵願意的替補大有人在,不過話先說到前麵,放棄入學資格者,以後在此校永不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