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食物與肉(2 / 2)

“反觀我們中原人,除了北方關內、洛陽、晉陽、河北一帶,身材略微魁梧外,淮河以南,尤其是長江以南,普遍身高偏小一些,若是與突厥人交鋒,還是要發動北方壯丁,加以訓練,才能與突厥一對一硬拚。不過,我們中原百姓,常年很少吃肉,牛羊都很貴,除了貴族還能偶爾吃一次肉外,寒門百姓幾乎常年無肉,臉如菜色,體質堪憂,沒有長勁體力,跟突厥人作戰,很不占優勢。”

羅昭雲點頭,對中原人的體質已經有所了解,畢竟穿越回到隋代十多年了,他在生活中,也的確發現,隋朝人多吃羊肉,因為牛要留作耕種,很少有殺牛的,而後世常見的豬肉,卻還沒有普及。

他現在弄清楚了,古人不吃豬肉,原來跟養殖技術有關。當時人們不知道豬需要閹割後肉食才不會有難聞的騷味。

因為豬這個品種,本來就是遠古人從野豬中馴養出來的,公豬好發情,不容易長肉,而且肉質帶有騷味,從秦漢到隋唐,都是不吃豬肉的,但是會用來祭天、祭拜祠祀。

在《宋會要輯稿》中的一則記載也很能說明問題。北宋熙寧十年,宮廷禦廚一年使用豬肉四千餘斤、羊肉四十三萬多斤,豬肉僅是羊肉的一個零頭。

中國古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因為這個時候中國人口大量增加,適用於養羊的草場較少,無法滿足肉食需要,而其他動物裏隻有豬是相對肉多且好養的。更重要的是,元代時期蒙古人傳過來的閹割技術得到推廣普及,從小就閹割的豬,宰殺後不再有濃重的臊味,所以明代以後豬肉就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羅昭雲說道:“朕想到了一點,中原雖然不適合放牧,養牛羊,但是,家家卻可以養豬,多餘的雜糧、糟糧,可以用來喂豬,最後產生豬肉,這樣百姓有肉吃,糧食也充足了,就不會活不下去而造反,與草原人比,劣勢也會被縮減。”

“養豬?”這些大臣聽聞後,先是一愣,旋即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長孫順德拱手道:“陛下,這豬又名豕、彘、豚,雖然自古就有馴養,但豬好動,體有騷氣,很難食用,在《齊民要術》與《四時纂要》兩部農書,對養羊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養豬,自大隋立國後,天下不殺牛,但主要卻是以食羊肉為主,至於豬肉嘛,不論是貴族,還是寒門百姓,都很少食用。”

羅昭雲微微一笑,顯得有些高深莫測,說道:“朕能不知曉這些嗎,等著看吧,朕有特殊想法,讓天下百姓都能吃上肉,大華真正從溫飽,到富而強,需要從改善百姓生活做起!”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6605/429167851.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