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是個聰明人,他還有一個真正智慧絕倫的老師,所以他舍得離開,因為他已經看清了當前的局勢。

大宋危矣。

現在是宣和七年,金兵已經攻陷大宋多處城池,宋軍雖有抵抗之心,難有抵抗之力,大宋遲早會被攻陷,遠離京城才有一線生機。

可惜很少有人看出來。

京城的繁華迷了他們的眼,蒙了他們的心,也朽了他們的腦。

趙構上書離開的時候,正是方應看準備動手除掉他的時候,趙構的這一舉動簡直讓方應看驚訝極了,也有些驚喜,他並不想親自動手除掉趙構。

不是顧念情誼,方應看沒有那份心思。

他隻是沒有時間再步步為營,除掉一個王爺,他也看出來,趙宋天下要改了姓了。

他籌謀了很久的計劃,也該實施了。

隻是他不知道,別人針對他布的局,也該收網了。

一直以來,京城武林勢力分為兩股,金風細雨樓和六分半堂,而京城朝廷勢力也分為兩股,諸葛正我代表的清流和蔡京一脈。

金風細雨樓和諸葛正我交情不錯,六分半堂曾依附於蔡京。

他們是一直以來的對手,不可和解的敵對勢力。

直到方應看入京與有橋集團崛起。

方應看所統帥的有橋集團與蔡京友善可是也並不與金風細雨樓交惡,甚至方應看還幫過蘇夢枕與雷損敵對。

總而言之,有橋集團雖然建於京城,可是又獨立於鬥爭之外的。

如果諸葛正我所率領的六扇門是白,蔡京是黑,那麼有橋集團則是灰蒙蒙的。

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夜,而是黃昏。

不是晴天,也不是烏雲,而是霧靄。

京城三股勢力如同舊時三國,呈鼎立之勢,互相牽製,互相製衡,倒也相安無事。

可是如果一方勢力越發大了起來,不願三足鼎立,而要一柱擎天,那該如何?

比如方應看,連同康王一道鏟除了蔡京,吞並了蔡京的勢力,一時之間,簡直無人能敵。

可是他卻沒有細想,若是連同康王就能除掉蔡京,諸葛正我為什麼不動手?

一直以來,諸葛正我與蔡京雙方勢力此消彼長,誰都無法徹底除掉誰,諸葛正我的實力、根基、威望都高於方應看,若是僅僅連同康王這樣輕鬆就能除掉蔡京,他早就動手了,哪還會等著方應看做大。

因為康王的勢力,就是諸葛正我一脈的勢力,諸葛正我和康王雖然同殿為臣,私下卻是拜了天地聖人的正經師徒關係。

那個窮酸書生朱花,實則是諸葛小花,諸葛正我的化名。

神侯很早就開始為皇家打通最後一條路。

太子無能,又已年長,不可教化,九皇子尚在年幼之時,諸葛正我就已經偷偷傳授知識學問,與宮內所授完全不同。

諸葛要培養的不是文人,而是明君。

十幾年來,他借朱花的身份,明為交流詩詞,私下卻真正討論起時事國是,今上昏庸,太子無能,趙構才是大宋的希望。

這次除掉蔡京,是諸葛正我通過康王借著方應看的手,相當於是三方勢力中兩方合作才除掉的蔡京,可惜蔡京不知道,方應看也不知道。

因為他不知道這次的成功究竟是因為什麼,所以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他決定行動。

一旦一個人估計錯了自己的實力,就會魯莽。

一旦一個人魯莽起來,就會犯錯。

一旦一個人犯錯,就會造成很壞的後果。

如果這個人還是方應看,如果方應看魯莽了,他就不再是應看,而是應砍。

方應看隨便找了個借口便離開了京城。

他相信,再歸來之日,定然是他登頂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