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了解,避免戰略雷區(1 / 2)

真正幫助企業確定戰略的,是以往從行動中獲得的洞見,而不是行動本身。真正的戰略家隻會關注三個問題:

*哪裏:指目標,即企業通過行動,期望達成的結果;

*如何:即戰略範疇,結果應在哪一範圍內浮動,應向著哪一方向發展,以何種方式實現既定目標;

*什麼:指利用既定戰略來實現目標時,必須要采取的行動。

“哪裏”與“如何”是為企業提供實現預期結果所使用的方法與線索。“什麼”則是利用既定戰略,來實現既定目標必須要采取的行動。想要保持企業前後行動的長期一致性,就必須要根據戰略,製定相應的行動。

在這一過程中,領導者應更有創造性地進行資源的使用,包括資產、資金與人員,以使戰略可以更好地執行。

(2)擴大規模不是戰略

國內曾有一段時間十分流行兼並,許多企業家、領導者甚至以此為戰略。“規模隻是經營範圍的大小,它絕對無法與戰略相提並論。”波特先生如此評價這一趨勢。

授權更多經銷商、開放更多銷售網點、進一步擴大生產……這些都屬於方法:就如同在捕魚時,將網撒得更大,或者直接使用更大的網一樣——但是,如果你沒有搞清楚魚在哪裏,那麼,就算網再大也沒有用。

想要搶占市場、抓住客戶,企業就必須要了解目標顧客群需要什麼:他們喜歡什麼?在哪裏可以找到他們?如何說服他們購買企業產品或服務?然後利用信息,以最有效的方法,為他們提供產品與服務——這才是戰略,沒有了這些,規模再大也不可能使企業的實力變強、盈利變多。

(3)提供高質量、低成本但優質的服務不是戰略

成本的降低意味著企業產品與服務的定價也可以降低,但積極地降低成本甚至是提高生產力、提升質量,都不是戰略,這些隻能算是贏得客戶的一種移動“誘餌”——你需要對它們不斷地進行改進,以從競爭對手那裏搶占更多的客戶,並培養起忠誠的客戶群。

另一方麵,低價高質產品的推出,將會使競爭對手的實力削弱。這一做法已經將企業的重點放在了競爭上,但戰略應放於客戶、目標市場上——損害競爭對手並不可能使你獲得長期健康的利潤增長,相反——過度的低價甚至有可能造成行業受傷,造成“一損皆損”的局麵。

質量的提升、成本的降低都隻是一時的優勢,這些優勢不可能持久被公司所擁有。戰略是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它與選擇有關:你可以選擇開發新的產品,那麼,你便必須要做好接受傳統產品銷量不佳的準備。

(4)年度運營計劃不是戰略

有很多企業會花費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準備年度運營計劃,在國內,該計劃也往往會被稱為“戰略計劃”,但通常情況下,計劃並不是戰略。

真正幫助企業確定戰略的,是以往從行動中獲得的洞見,而不是行動本身。真正的戰略家隻會關注三個問題:

*哪裏:指目標,即企業通過行動,期望達成的結果;

*如何:即戰略範疇,結果應在哪一範圍內浮動,應向著哪一方向發展,以何種方式實現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