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有一對非常經典的概念:強化和懲罰。強化即通過控製行為產生的後果,從而增加行為出現的可能性。比如孩子在一個小時內寫完作業,可以獲得延長使用電腦15分鍾的機會,此後,孩子會更願意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作業,甚至時間更少。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懲罰即當個體做出某種行為後,呈現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消除這類行為的發生。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比如,感到頭疼時吃了某種藥,可是這種藥的副作用非常大,出現了頭暈、嘔吐、嗜睡等反應,這便是懲罰。此後,即使繼續頭疼,病人也不會吃這個藥了。
斯金納在實驗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同時提出了一套行為矯正術。既然所有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人們也可以用學習的方式保留有益的行為,去除不良行為,從而形成一套新的行為模式。他把這套方法應用到學校、精神病院、弱智兒童教養所等社會機構,效果還不錯。
後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比如班杜拉,他承認人的行為是習得的,但是習得行為的過程中並未直接得到強化,行為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實現的。當個體運用模仿獲得行為時,則需要運用強化的手段。
行為主義關注的是環境中的因素對人行為的影響。除了遺傳因素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環境作用下產生的。當人的行為具有社會適應性時,會不斷得到強化,而失去社會適應性時,行為會減弱,繼而消失。
用獎賞、懲罰的方式,可以控製行為次數的增加或減少,改變行為的方向。因此,行為主義不在乎心理過程,俄狄浦斯情結也好,童年受到壓抑的潛意識也好,行為主義治療師關注的是來訪者的不良行為,將不良行為定為“靶行為”,用行為主義治療方法改變人的行為。
當然,今天的行為主義治療不會那麼絕對主義,谘詢師會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麵了解來訪者不良行為的成因,來作為有效谘詢的基礎。畢竟,任何不良行為都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理論必然指導實踐。行為治療的假設是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對人類心理、行為的解釋上的。作為個體的人類也好,作為種係進化的人類也好,條件反射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環境的本能。基於此,行為主義主張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訓練,以矯正適應不良行為。常用的方法包括暴露療法、係統脫敏法、厭惡療法、自我控製療法等,適用於神經症、人格障礙、藥物或酒精依賴、其他不良習慣等。
銘城今年23歲,是某理工大學三年級學生。身高178厘米,相貌清秀,體態正常,無軀體疾病,無精神病史。銘城來自一座縣城,父母都是政府職員,家庭經濟充裕,家人相處和睦。從銘城的個人資料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麼異常,實際上他卻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適應環境困難,情緒也不太穩定,時常陷入沮喪情緒中。在人群中,他害怕被人注視,在公共場合講話、與異性交談都會令他感到緊張不安,他害怕被人觀看,與人說話時從不與對方對視。《SCL-90》測試結果顯示,他在焦慮、恐怖、人際敏感、抑鬱維度上分值較高(超過了2.5)。
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有一對非常經典的概念:強化和懲罰。強化即通過控製行為產生的後果,從而增加行為出現的可能性。比如孩子在一個小時內寫完作業,可以獲得延長使用電腦15分鍾的機會,此後,孩子會更願意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作業,甚至時間更少。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懲罰即當個體做出某種行為後,呈現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消除這類行為的發生。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比如,感到頭疼時吃了某種藥,可是這種藥的副作用非常大,出現了頭暈、嘔吐、嗜睡等反應,這便是懲罰。此後,即使繼續頭疼,病人也不會吃這個藥了。
斯金納在實驗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同時提出了一套行為矯正術。既然所有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人們也可以用學習的方式保留有益的行為,去除不良行為,從而形成一套新的行為模式。他把這套方法應用到學校、精神病院、弱智兒童教養所等社會機構,效果還不錯。
後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比如班杜拉,他承認人的行為是習得的,但是習得行為的過程中並未直接得到強化,行為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實現的。當個體運用模仿獲得行為時,則需要運用強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