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文化方麵的資料也被考慮進來,來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社會製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階級差別、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教育方式等,都是引起人的變態心理的因素。從這個層麵來看,個體的變態心理實際上是社會病態的反映。
社會文化理論的假設是,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了人的行為。環境是一個強大的力量,他不僅以條件反射的方式培養人的行為,還驅使個體以極端的方式行動,如在極端的社會壓力下,普通人會變成抑鬱症病人、連環殺手等。
一個人如果缺乏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係糟糕,心理、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格格不入,便會被認定為心理變態。這並不是一條標準客觀的觀點,不是以法律規則、心理診斷方法存在,而是一種潛在的準則。
在社會文化的“潛規則”之前,個人也有一個經驗標準。個人都有一個主觀的標準,即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自己的心理、行為是否正常。在個人標準之後,社會文化標準才出場。人們隻要聽到某一句與社會文化格格不入的話,看到某一種與社會文化相悖的行為,立刻就能分辨出其異常。比如,有人聲稱自己是“村長”,每天管理著“地球村”的大事小情,自己是國家領導人,美國也好,俄羅斯也罷,都要跟他請示。堅持這一想法的人常常被看做是“瘋子”,因為他的言語違背了社會的潛在準則。
社會心理學裏有一個經典的實驗,證明了社會因素對人類心理及行為的影響,即菲利普津巴多的監獄實驗。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裏進行了這次實驗,大學生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扮演犯人或獄警,在實驗過程中,這些誌願者逐漸“進入角色”,出現了符合犯人或獄警身份的心理和行為,甚至到了讓人恐怖的地步。
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裏,監獄中的秩序和道德取代了大學生在社會上、在學校裏學到的人類文明,所有人的自我概念都受到了挑戰,更可怕的是,誌願者們出現了病理性狀態。這項實驗後來被迫中止,出於道德上的要求,此後再沒有人進行類似的實驗。盡管時間短暫,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即使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心理各項指標正常,甚至平日裏道德高尚的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下,也會變成麵目猙獰的施暴者。社會文化的力量,往往超過心理學家的顧忌。廣而論之,我們可以想象,貧窮、種族歧視、精神疾病等社會文化力量給個體造成的壓力和災難。
心理學公開課
名稱:《心理學導論》
主講人:Paul Bloom
來源:耶魯大學
推薦書籍
書名:《心理學與生活》
作者:理查德·格裏格br菲利普·津巴多
推薦理由:心理學經典教科書
相關影片資料
目前,社會文化方麵的資料也被考慮進來,來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社會製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階級差別、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教育方式等,都是引起人的變態心理的因素。從這個層麵來看,個體的變態心理實際上是社會病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