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心理都病了——心身反應(1 / 2)

抑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老人情緒低落,失眠,全身疼痛,胸悶心慌,持續時間超過兩周,體檢排除身體疾病的可能性,便可以判斷為抑鬱。另外,抑鬱伴隨著患有身體疾病的老人。帕金森症病人伴發抑鬱,中風病人伴發抑鬱,癲癇、癌症、慢性腎病也伴發抑鬱。老年人的群體活動有限,若有夫妻關係不和,親子關係不睦,老人在生活中沒有愉悅感,也會誘發精神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強迫症等。

實際上,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都需要這幾個因素的支撐:情緒穩定、社會支持和家庭支持。老年人經受的精神創傷比年輕人多得多,心理承受能力又很脆弱,對老年人來說,第一個坎兒就是退休。由於不能適應退休後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許多老年人患上了退休綜合征,出現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遇到老伴兒去世、朋友去世,身體健康每況愈下,老年人會陷入痛苦、悲傷無法自拔,即使不發展為抑鬱症,長此以往,必將損害老人身體健康。

即使沒有疾病相伴,隨著生理、心理的退化,老年人的體力。記憶力下降,帶來的身體上的不適讓老人在生活中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年紀大了,老人的抗壓能力變弱了。老人變得任性、固執,像小孩子一樣,所謂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帶著一個斑駁的軀殼和一顆幼稚的心,試問他又怎麼承受得了環境的巨大變化呢?衰老加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環境異常脆弱也可以理解了。精神疾病初期,老人會突然間沉默寡言,失眠,情緒不佳,家人必須重視老人的怪異行為。有時候,老人的失眠、沉默是身體機能衰退的正常表現,也是老人心理出現問題的征兆。如果老人變得性格怪異,對子女不關心,失去個性興趣,無來由地處在恐懼、焦慮的狀態,子女應當首先想到心理因素。

尤其是原本活潑的老人突然沉默起來,原本性情溫和的老人變得脾氣暴躁,惡語傷人,家人應該給予特別注意,必要時要及時就診。老年人大多有慢性病或與血管、血壓、髒器相關的病態,各種病交織在一起,醫生一時間很難識別,因此老人的心理疾病要及時診治,以免耽誤最佳時機。

心理學公開課

名稱:《社會心理學》

主講人:Dr.Matthew Lieberman

來源: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推薦書籍

書名:《Outlines&Highlights for Social Animal》

作者:Elliot Aronson

推薦理由: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

相關影片資料

名字:《我腦中的橡皮擦》

導演:李載漢

主演:孫藝珍、鄭宇成

年份:2004年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症

抑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老人情緒低落,失眠,全身疼痛,胸悶心慌,持續時間超過兩周,體檢排除身體疾病的可能性,便可以判斷為抑鬱。另外,抑鬱伴隨著患有身體疾病的老人。帕金森症病人伴發抑鬱,中風病人伴發抑鬱,癲癇、癌症、慢性腎病也伴發抑鬱。老年人的群體活動有限,若有夫妻關係不和,親子關係不睦,老人在生活中沒有愉悅感,也會誘發精神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強迫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