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皇後把多爾袞留在宮裏,夜夜取樂。正在快活的時候,隻聽得一聲傳說,皇上回宮了!多爾袞也無可奈何,隻得垂頭喪氣,退出宮來,帶領一班文武大臣,出城迎接去。太宗此番打勝了朝鮮,受了朝鮮王李徐的投降,心中十分快活。回得國來,大宴功臣。多爾衷看看皇帝正在快活的時候,不好把阿敏謀反的事體說出來。到了第二天,才把這件事體原原本本的說明了。太宗聽了,十分動怒,立刻要升殿親自審問。後來還是洪學士奏請發交九親王審問。誰知那莽古爾泰在監牢裏,聽得皇帝回京的消息,把他一嚇,一時裏嚇破了膽死了。多爾袞得皇帝的旨意,便把阿敏、德格類、鎖諾木、杜棱,還有莽古濟格格一班反叛,從牢裏提出宮審問。多爾袞是和他們假意做同黨的,他們的陰謀,多爾裹統統知道,他們也無可抵賴,隻得一一招認。多爾袞取了口供,奏明皇帝,一一定了死罪,發交刑部大臣執行。
太宗想起皇後的功勞,便站起來,踱進永福宮去。一眼瞥見皇後陪著一個美貌少年在那裏吃酒。那少年見皇帝來了,他忙搶上前去請安。皇帝看看這少年十分麵善,間時,原來是皇後的內仔、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兒子,名喚弼爾塔噶爾。自從皇帝上尊號的那年,他跟著父親進京來到賀,皇後便把他留下了。隻因太宗連年帶兵在外,隻和他見一個麵,所以不十分認識。當時經皇後說明了,皇帝便把他拉進身來,仔細打量著,果然長得清秀漂亮。問他“多大年紀?”他回說:“十八歲了。”又問他:“拉得弓、騎得馬嗎?”他回說:“勉強學會。”皇後接著說道:“講起他的弓馬來,真了得!他還救俺公主的性命呢。”皇帝便間怎麼一回事。
皇後說道:我們阿頓,生性歡喜打獵。那天是皇上出兵去的第三天,阿頓帶了宮女們到東山打獵去。忽然一頭白兔,在公主馬前跑過,公主拍馬直追進林子裏去,忽然林子裏跳出一頭老虎來,那老虎直撲公主馬頭。這時宮女們在林子外站得很遠的,隻有喊救的分兒,卻沒有人敢上前去打老虎。看著那頭虎已抓住馬蹄兒了,那馬大吼一聲,和人一般地站立起來,公主一個翻身被摔下馬來。正在萬分危急的時候,忽然林子裏那麵搶進一個少年來,提著短刀,一下跳上了虎背,揪住了它的頸骨。那老虎仰起頭來,那少年一刀下去,直刺進老虎的眼眶裏。那頭老虎大叫一聲,屁股一撅,把那少年掀下背來,壓在老虎的肚子底下。這時俺們公主自己得了性命,見這少年正在虎口之下,便急急彎弓搭箭,要射過去,又怕誤中了少年,正慌張的時候,那少年不慌不忙,拔出短刀,在老虎肚子下麵,狠命一切。隻見那老虎倒在地下,翻了幾翻,死了。那少年卻笑吟吟地站在公主跟前。公主看時,那少年不是別人,原來是他。皇後說到這裏,把一個手指指著弼爾塔噶爾。又說道:“那頭大蟲,原來是他趕進林子裏來的。那一天,他也在東山上打獵呢!”
皇帝聽了笑說道:“這一頭老虎,卻也抵得那年我和你的一頭鹿呢!”說著,不禁又哈哈大笑。皇後聽了皇帝的話,想起從前的情形,粉腮兒上不覺得起了一層紅雲,微微一笑。
正在這時,隻聽得宮女說一聲:“公主來了!”便見四個宮女,簇擁著一位花枝招展的固倫公主。皇後便喚道:“阿頓!快去見了你父王。”固倫公主上去行個禮。回頭過來,見了弼爾塔噶爾,不禁吟吟一笑,那一笑,兩麵粉腮兒上露出兩個酒窩兒來。接著,低低地喚了一聲:“哥哥!”太宗看了,十分歡喜。笑說道:“好一對兒!”便回過頭來問皇後:“阿頓今年幾歲了?”皇後笑了一聲,說道:“陛下怎麼連阿頓的年紀也忘了?她是陛下滅科爾沁部那年生的。”太宗聽了,拍著手,說道:“記得記得。阿頓今年十七歲了。”
原來皇後說這句話,是有意思的:這位固倫公主,雖說是太宗的大女兒,實在還是那皇後的前夫德爾格勒的種子。那文皇後是天命四年八月裏嫁給太宗皇帝的,第二年正月裏,便生下這個固倫公主來。這時太宗看看弼爾塔噶爾人才出眾,便和皇後說明,把公主下嫁。當時把皇後的哥哥吳克善喚來,當麵說定親事。一麵吩咐豪格,在京城裏造起一座高大的駙馬府來,一麵派人到四處去替公主采辦嫁妝。這事整整忙了一年,還不曾完備。
皇後這時又生了一個太子,滿月以後,太宗進永福宮去看望皇後,見她調養的麵寵兒越發豐潤了,再看那太子時,又長得潔白清秀,啼聲洪大。太宗笑說道:“這樣的母親,才生得出這樣的好兒子!”皇後聽了,也微微一笑,說道:“請陛下賞一個名兒。”太宗略略思索了一回,說道:“便取名福臨罷。”宮裏因太子滿月,連日吃著筵宴,把公主下嫁的事體反擱起了。皇後再三催著皇帝,太宗便吩咐豪格到薩滿那裏請好日子去。豪格回來說:“薩滿說,今年沒有好日子,姊姊的好日子,揀定在明年六月初一日。”皇後聽了,也沒有法,隻得耐性候著。
這裏多爾袞自從太宗回京來,便沒有機會進宮和皇後見麵去,把他急得在家裏隻拿小玉妃出氣,夫妻兩口兒常常吵嘴。小玉妃也知道皇後的私事,心裏想起,便酸溜溜的,隻因是同胞姊妹,不好意思發作,因此也常常借著事端和多爾衷爭吵。那皇後在宮裏,也想這位九叔叔想得厲害。到第二年的正月裏,皇帝忽然又要出兵去了。原來明朝自從洪承疇投降、鬆山失守以後,便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前來,和太宗議和。太宗皇帝開了六條和約,那明朝因為條約十分苛刻,便置之不理,直到如今七八個年頭,太宗也忍耐不住,便點起兵馬,命貝勒阿巴泰充先鋒,打進關去。自己帶領大兵,隨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