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曹雲祥發表的《中國多友》說:
本文意見,原對外人而發,原稿曾登各英文日報。今茲譯出,已為陳跡。閱者幸勿以候蟲失鳴譏之也。——著者識。
時屆春節,人皆春意充盈,頗類於西國之逢冬至佳節。吾國習俗,每屆一度歲盡,人民必於除夕前清其宿負。索逋者一達元旦,即幡然易其“討債惡聲”,而致和悅“新禧之祝”。於此時也,人皆交謁其親友,鹹遞賀片與長上。今著者願以同等精神,而一一致敬於吾外邦之友也。
邇者國際交涉,風起雲矗。列強友誼之宣示,報章傳載不窮。英國基於寬大政策之提案,美洲一再擔保之宣言。東鄰外相,在其國會聲稱,對於吾國家之渴望,亦表深摯之同情。他如路透所傳,俄羅斯對於吾國平民,在社會及政治上之福利,頗示關懷。比利時首先履行津埠境界之拋棄,尤可驚人。——凡此種種,皆足為國際友誼之表征。際茲“兔年一初曙”,吾窮愁無告之中國,前途或矅一縷光明。得諸友之臨存,亦可以廣友多助自豪矣。
語雲:“入依父母,出賴友朋。”友朋者,為社會五倫之一。其在吾俗,居一尊榮位置。其意義要不減於“友應急需,方為真友”之觀念。望吾諸友,能證其然否?
政治家之遠識
英外相張伯倫近於其演說中,有謂“吾人對華政策,行之方逾中途,但吾確信其為正大穩妥也。吾人並不忽視現時之艱阻,然為計慮吾人與中國來世紀之關係,不得不爾也。”自曆史的立點觀之,暫時之便宜,自不得與永在之利益相比擬。雖來世紀之事態無由執者,或者,此其遠識,為彼幫實行政治家所僅能采行無虞者也。張氏陳述最有意義之部分,厥為正大穩妥之確定。
凡屬吾友,將俱達此斷案,固為願望。蓋無此精神,政治家之才能,永不能顯示於人類最終之福祉也。
設非為鏗雷士經濟的導向之故,則道威司之方案,洛卡羅之會議,或者無實現之可能矣。
中央政府之需要
世界各國,雖已紛紛致其“新禧之祝”,人方質問:“各國將誰與周旋?”欲明此情況,則略一覆按吾國近時之政治曆史,實為必要。曩者,“強者主國”之說,既失其效,承其後者,乃演化成一種國家主義之精神;凡吾有思之民,靈魂皆為激發。其間固無羅斯福、俾司馬克、列寧、墨索裏尼之生,然以政局進展之結果,僅至二黨歸存。是二黨也,刻雖對峙,漸有相諒解之勢;將來或以互效智巧,或竟出於疆場角逐,借會議以謀妥協之期,當為不遠。最近梁君啟超曾發表其對於時局之意見,以為“吾人在精神上實為一體”。即按之陳友仁、楊宇霆二君疊此之宣言,則予取之勢,更可辨矣。主戰到底之政策,試一思及吾民所已遭受之莫名慘痛,稍有人心者,當莫不排斥。現時糾紛,苟非迅謀解決之道,則內亂之延長,將致吾民於困憊之絕境。非亙數十年之久,莫由恢複也。
以公友代公敵
在近世政治史中,政治家為自謀其國家統一之故,對於敵國,常采訴諸武力之便計。輒怪其何以不能棄公敵之用,而代以公友,以達其同樣之目的?自文化大受歐戰之澄潔,世界思想家之著作言論,多傾向於世界文化之統一,及國際經濟之合作。偏狹主義,侵略政策,排斥不遺餘力。吾外幫諸友,正可趁此機會,以友誼互惠之精神,致力於促進吾國之統一,實吾人所厚望者也。
商業界中,不乏互助之例。茲引其一,可資譬擬。沒有製造家,隻知多多供給其交易者或雇主之貨物,而絕不計量其處置此等貨物之能力,其結果每致使商人因集貨無由銷售之故,遭重大之損失。於是,救濟之策,在所必須。此所謂“商人之助”者是也。商人苟能暢銷其貨物,將必多求供給於來源。此理甚顯,人所共知。徵之此例,各國苟利吾和平與通商,欲求實惠,則本互助之精神。著手向吾全國,提出解決各項懸案之方策,因是以滿足吾新生國家之主義之渴望,實為至計。似此辦法,誠能助吾黨派蠲除私見,而謀妥協,則吾國家統一進步之期,可俟而至也。此所要求吾友邦者,頗同於“商人之助”之精神,豈得謂為過乎?若謂是乃一從事於教育者熱烈腦海中之一種“烏托幻夢”,則非所敢知。此或為一種理想,不適實行。然“理想為事實之母”,苟無些少之實現,則吾國青年,激於愛國熱忱,將不顧一切,以趨於激烈之途,雖終至沉淪,亦所不惜。試問吾友,其缺乏顯例,以證此斷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