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說話(1 / 3)

在很長的時間裏,這座橋,在小鎮大抵是被人忽略的。近半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不斷有人爬上橋去尋死,忘川大橋一時間聲名遠播。時至今日,許多人大抵都淡忘了第一個爬上大橋的人,我的攝影師朋友不會忘卻,我也不曾忘卻。那天我坐在窗口,像現在一樣,望著窗外發呆,其時正是春天,忘川大橋橋頭高大的木棉盛開滿樹的紅,像沒有溫度的火。我看到許多人往橋上湧,我看到車輛像一群甲蟲,從橋的兩頭向中間擠,然後被警戒線擋在了橋上,於是甲蟲們見縫就往前麵鑽,還有甲蟲從四麵八方彙集而來。我是先發現滿橋的甲蟲,然後再發現有人爬上了橋的。那次,爬橋人從橋上一躍而下。從我的角度看,他更像是一朵木棉花,輕盈地從鋼架橋上飄零。後來我想,是他那件醒目的紅衣給了我這深刻的印象。而我的攝影師朋友,用相機記錄下了整個過程。紅衣人從橋上躍下的一瞬間,被他定格在鏡頭上,美輪美奐。第二天,這座橋,連同那跳橋的人,一起出現在了報紙和電視上。我從報紙上得知他跳橋的原因,這原因如同那個有關彩虹的比喻一樣司空見慣,比比皆是:

一個打工仔,被廠裏的機器弄斷了手。老板不肯賠錢,原因是他並不是開衝床的工人,隻是一個做搬運的雜工,卻跑進了衝床車間亂動機器。也許,他是想學會一門技術,比方說開衝床,這樣他將能拿到比當雜工高一些的工資;也許,隻是出於好奇,他還很年輕,正是好奇心很強的年齡。總之是,他不該摸那衝床。他失去了一隻手,被老板踢出了廠。他可能也想過許多辦法為自己討還公道,然而未有結果。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他不會想到用放棄生命來示警。他爬上了鋼架橋。現在,沒有人知道,他在爬上橋之前,經曆了怎樣的心理,也沒有人想要知道。蜂擁而至的記者們站在客觀的立場報道了此事,他們采訪了老板,讓老板也有表達的機會。我還記得那老板的樣子,他身體單瘦,背有些駝,臉上很疲憊。老板似乎很無奈,他說金融風暴來了,他這樣的小企業,本來就風雨飄搖,他說那打工仔不是衝床工卻要跑去開衝床,被弄斷了手,他也很同情,雖哀其不幸,但更怒其不爭。這個“其”,當然是指那斷了手的打工仔。老板說他對打工仔的事不負責任。記者問老板,那該誰負責?老板說這個問題你不要問我。後來的結果怎樣我們不得而知,報紙和電視未有跟進,第二天,媒體又找到了比跳橋有噱頭的新聞。

我的攝影師朋友,大約是第一個見到紅衣打工仔爬上橋的人。他說當時他和平時一樣,在忘川大橋上尋找。當他看到有人在爬橋時,本能地舉起了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紅衣打工仔從爬橋到跳下來的全過程。他拍下了一組美得殘忍的照片,卻讓我感到一絲隔膜與冰冷。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交往淡了下來。這事過去後不久,在橋邊的人行道上,出現了一個乞討的女人,女人長時間跪著。她的麵前攤開著一張報紙,報紙上報導了紅衣打工仔的跳橋事件。她的麵前還攤開著一張白紙,上麵寫著一些話,大意是,她是那跳橋孩子的母親,來城裏處理孩子的後事,也拿到了一些撫恤金,但錢被小偷偷了,她回不了家,希望好心的路人施舍一點回家的路費。報紙和白紙的四角壓著幾塊石子,一些零星的鈔票散落在紙上。我每天都從女人身邊經過,也曾經往她的麵前扔過硬幣。女人在橋上待了很久,以至於我把她當成了橋身的某個固定結構,直到某一天她突然消失。也許她籌集齊了回家的路費吧,我想。後來我偶然在木頭鎮火車站廣場見到了那女人,她依然在乞討,但麵前白紙上的求助換了一個說法。我無權譴責她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騙人。當街跪下,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也許,當跪下成為一種職業習慣時,她的內心已然麻木。但她的第一次跪下,一定經曆了我們難以想象的掙紮,我一直想不明白,是什麼給了她這樣做的勇氣。

在很長的時間裏,這座橋,在小鎮大抵是被人忽略的。近半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不斷有人爬上橋去尋死,忘川大橋一時間聲名遠播。時至今日,許多人大抵都淡忘了第一個爬上大橋的人,我的攝影師朋友不會忘卻,我也不曾忘卻。那天我坐在窗口,像現在一樣,望著窗外發呆,其時正是春天,忘川大橋橋頭高大的木棉盛開滿樹的紅,像沒有溫度的火。我看到許多人往橋上湧,我看到車輛像一群甲蟲,從橋的兩頭向中間擠,然後被警戒線擋在了橋上,於是甲蟲們見縫就往前麵鑽,還有甲蟲從四麵八方彙集而來。我是先發現滿橋的甲蟲,然後再發現有人爬上了橋的。那次,爬橋人從橋上一躍而下。從我的角度看,他更像是一朵木棉花,輕盈地從鋼架橋上飄零。後來我想,是他那件醒目的紅衣給了我這深刻的印象。而我的攝影師朋友,用相機記錄下了整個過程。紅衣人從橋上躍下的一瞬間,被他定格在鏡頭上,美輪美奐。第二天,這座橋,連同那跳橋的人,一起出現在了報紙和電視上。我從報紙上得知他跳橋的原因,這原因如同那個有關彩虹的比喻一樣司空見慣,比比皆是:

一個打工仔,被廠裏的機器弄斷了手。老板不肯賠錢,原因是他並不是開衝床的工人,隻是一個做搬運的雜工,卻跑進了衝床車間亂動機器。也許,他是想學會一門技術,比方說開衝床,這樣他將能拿到比當雜工高一些的工資;也許,隻是出於好奇,他還很年輕,正是好奇心很強的年齡。總之是,他不該摸那衝床。他失去了一隻手,被老板踢出了廠。他可能也想過許多辦法為自己討還公道,然而未有結果。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他不會想到用放棄生命來示警。他爬上了鋼架橋。現在,沒有人知道,他在爬上橋之前,經曆了怎樣的心理,也沒有人想要知道。蜂擁而至的記者們站在客觀的立場報道了此事,他們采訪了老板,讓老板也有表達的機會。我還記得那老板的樣子,他身體單瘦,背有些駝,臉上很疲憊。老板似乎很無奈,他說金融風暴來了,他這樣的小企業,本來就風雨飄搖,他說那打工仔不是衝床工卻要跑去開衝床,被弄斷了手,他也很同情,雖哀其不幸,但更怒其不爭。這個“其”,當然是指那斷了手的打工仔。老板說他對打工仔的事不負責任。記者問老板,那該誰負責?老板說這個問題你不要問我。後來的結果怎樣我們不得而知,報紙和電視未有跟進,第二天,媒體又找到了比跳橋有噱頭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