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雲像常規的演講那樣,開頭表明自己的立場“成功並不是一味傻幹,要講究方法,需要用心思考”,然後講述故事證明自己的觀點,再次總結陳述。我們可以想象,這種傳統的方式必然不會像“反駁愛迪生”那樣為聽眾帶來震撼,也不會有反推論證帶來的深刻效果,更不會輕易地被聽眾接受。一名好的演講者,必然是如馬雲這般懂得如何拿捏聽眾心理的心理學家,懂得運用新鮮感將道理講述得新奇、深刻,懂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懂得如何在演講中巧妙地借“題”發揮,闡明觀點。
第二,新穎的材料。
新穎的材料,也就是在選取故事或者案例時,要緊跟時代腳步,選取聽眾意想不到的角度來切入和論證,不要講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比如在講起教師的生活待遇時,很多演講者都是直白地列舉教師如何辛苦,生活如何困難等大家都聽膩的事例,雖然這是事實,但因為聽得麻木了,某種程度上便稍欠說服力。
有一位演講者在講述這老生常談的問題中另辟蹊徑,他講道:“有一天,我準備去逛商場,同事慌忙提醒我說:‘千萬別忘了把你的工作證別在胸前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問道:‘為什麼?逛商場還帶工作證幹什麼?多傻啊!’同事笑了笑說道:‘這樣小偷看見你也就不會偷你了,商場導購看到你也不會一個勁兒地向你推銷了,你也可以放寬心好好逛街了。’”簡單又日常的對話中,沒有一句話明說教師的窮苦生活,但仔細琢磨之後,現場聽眾哄然大笑。演講者所要表達的一切雖然沒有說明,但字裏行間卻無處不在體現著教師應當提高生活待遇的有力論證態度,從而喚起聽眾和社會對於教師以及教師生活的關注。
第三,“閑話”不閑。
有些演講者在演講之前或者演講過程中總會出人意料地說一些看似和主題毫不相關的言語,他們可能是為了活躍氣氛,放鬆自我;也可能是別有深意的鋪墊和引申。比如,方英文在西安聯大主題為“把美和愉快傳染給別人”的演講中,先是拿自己的白頭發自嘲道:“我自己並不在乎我的白發,可我的白發卻給別人帶來了不愉快,這說明我的白發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環境汙染問題。”聽聞此言,聽眾被他這幽默的自嘲逗得笑聲連連。他又接著說起自己為什麼會染發的原因:“於是我拿起鏡子認真端詳,發現我滿頭黑發如深夜的森林,唯獨鬢角兩坨白發格外刺眼,完全不是那種均勻分布的、常見的樣子,極像是那些‘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難怪誰見了誰不舒服。我覺得大丈夫活在世間,如果因各種製約而不能造福廣大人類,那就在有限而微小的範圍內給人以盡可能多的美感和愉快吧!”他如此一說,聽眾就可以非常直觀透徹地理解演講的主題,也明白了為什麼要盡可能多地帶給別人美和愉快的道理。
如果馬雲像常規的演講那樣,開頭表明自己的立場“成功並不是一味傻幹,要講究方法,需要用心思考”,然後講述故事證明自己的觀點,再次總結陳述。我們可以想象,這種傳統的方式必然不會像“反駁愛迪生”那樣為聽眾帶來震撼,也不會有反推論證帶來的深刻效果,更不會輕易地被聽眾接受。一名好的演講者,必然是如馬雲這般懂得如何拿捏聽眾心理的心理學家,懂得運用新鮮感將道理講述得新奇、深刻,懂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懂得如何在演講中巧妙地借“題”發揮,闡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