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 / 1)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人燦爛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也是窮人必須學會和做到的!

在人際交往中,善於傾聽對方的談話,尤其是善於傾聽帶著某種情緒、心情不佳者的談話,並做出適度的應答,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和交往技巧。善於傾聽的人若有耐心、有虛心、有愛心,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麵一定會成功。

隻有善於傾聽別人講話,才能及時地把握信息,理解他人,這也是人際交流的重要方式。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傾聽更是我們進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獲得我們需要的結果的重要手段。窮人往往很難聽下去,總想用自己的理論壓過別人。

善於傾聽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謙虛好學,是專心穩重,誠實可靠的。

善於傾聽的人,能夠給別人以充分的空間訴說自己,他們性格溫和,多半不會急躁。

他們懂得,認真聽,能減少不成熟的評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善於傾聽的人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蒲鬆齡因為虛心聽取路人的述說,記下了許多聊齋故事;唐太宗因為兼聽而成明主;齊桓公因為細聽而善任管仲,劉玄德因為恭聽而鼎足天下。

善於傾聽是智慧之舉。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如魚得水的富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伶牙俐齒、能說會道,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善於傾聽別人講話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