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獸般的洪水。
滾滾的洪水不顧一切阻擋,順著山道迅速奔湧。就算是穩固的山體,也受不了這麼大的衝擊力。
山穀一旁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座名叫伍德維爾的小城。整座小城依山而建,就像是山上的堡壘,無堅不摧。可是,56億加侖洪水的力量不容小覷。正所謂以柔克剛,再怎麼堅固的城池,也抵不過“柔情似水”的攻擊。就在一轉眼間,56億加侖的水像瀑布一般,將伍德維爾給淹沒了。全城5000多居民,有一半多喪生於洪水的大浪裏。
接下來將要迎接洪水的城市就是約翰斯敦了。這是一個完全位於山穀中的城市,沒有什麼退路。由於整座約翰斯敦城的建築群都是以三角形為主,而其中尖細的一段直接麵對著凶猛的洪水。當強大的水勢襲來的時候,短短的幾秒鍾之內,上百棟建築物就被狠狠地衝走。恐慌中逃跑的人們,都被無情的大水衝進了地獄的大門。而且,洪水來臨的時候,將整座城市的供電係統弄壞,產生了短路。在洪水侵襲的同時,大火也開始在約翰斯敦蔓延開來,使其成為水火兩重天的地獄。
等到洪水停止之後,大量的房屋殘骸、動物屍體和人的屍體漂浮在一攤死水當中,在被淹沒的約翰斯敦,有一條長達半英裏的阻塞帶,這條阻塞帶基本上是由各種殘骸和屍體組成的。
災難發生後,政府派遣專業人員來調查事故發生原因。其中一位工程師就指出了為什麼大壩會出現安全隱患的緣由,最終那名利欲熏心的約翰·;雷利也得到了公正的裁決。
據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約翰斯敦大洪水中,共有2000多人喪失生命。政府動用了7500名工人,耗時三個多月的時間才把約翰斯敦的廢墟清理幹淨。
這場人為的災難,就因為商人的私心,讓數萬人遭受到了本可以避免的苦痛。利益與安全,孰輕孰重是很值得讓人去思考的。發生在約翰斯敦的一切,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
(10)密西西比河大洪水:美國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
馬克·吐溫是美國近代以來最為著名的幽默大師、小說家和演講家。他在75年的人生曆程中,寫出了一部部經典又充滿幽默諷刺的小說。其中,《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包括後續《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是他最具浪漫主義的作品,全書以樸素、柔和、正確的語言把密西西比河的偉大容貌描繪得淋漓盡致,代表了作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夢想。但是,密西西比河可以承載馬克·;吐溫的一切,卻承載不起整個美國對它的期望。
自1776年7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建國以來,整整200多年,美國政府和大多數群眾都對密西西比河“憂心忡忡”。因為隻要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位升高,就會引發洪水。所以,自開國以來,洪災都是人們所關注的。雖然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但並不能阻止大自然的破壞。
1927年上半年,美國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洪水災害,再加上當時的美國國內爆發了經濟危機,所以這場水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急劇增長,讓生活艱難的人們飽受災難的折磨。
這條號稱美國“老人河”的密西西比河,見證了美國200多年的前進步伐,並在滾滾的曆史洪流中繼續伴隨著美國。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條與美國相伴的“老人河”帶來了什麼樣的災難,能夠讓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產生恐慌。
密西西比河簡介。
被譽為“北美河流之冠”的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千米,是整個北美大陸的第一長河。其流域麵積有310萬平方千米,占到了美國國土的1/3,是世界第三大水係。
密西西比河彙集的250多條支流,成為了美國的大動脈,灌溉著美國大陸41%的土地,滋養著美國31個州以及加拿大兩個州的居民。不僅如此,密西西比河還作為南北航運的大動脈,是整個美國的交通要道,帶動本土經濟的發展。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其小說《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中寫道:
晨曦中的夏日密西西比河散發著迷人的氣息,令人百看不厭。她有著靜寂的神韻,深深地悠然冥思無處不在;她有著孑然的銘感、幽僻,遠離塵世間的憂慮與喧囂。黎明悄然降臨,黑色森林的銅牆鐵壁柔化為灰色,無垠的河水一泓接連一泓地敞開胸懷,展現在眼前;水若明鏡,吐納白霧,小小的一圈一圈的,悠悠然恰如精靈。沒有一絲風吹,沒有一片葉動;靜謐深邃,愜意無限。於是一隻鳥引吭而歌,另一隻鳥相隨唱和,迅即百鳥爭鳴,織就一篇歡樂繽紛的樂章。鳥兒是見不到的,你隻是在音符間穿行,就好像音符自己在歌唱一樣。光線增強了幾分,一幅至美至柔的畫卷展現在你的眼前,挑戰著你的想象力的極限;翠綠欲滴的葉子一叢叢地簇擁著,與你擦肩而過;葉子的色調在你眼前一點一點地變淺,在下一個岬角凸出處,一英裏以外或更遠一點的地方,淺淺的一抹綠淡妝輕抹,化為春天嬌嫩的新綠;再遠處的岬角顏色則近乎空靈;最遠的岬角遠在幾英裏以外的天際之下,酣眠在水麵上,恰如朦朦朧朧的霧氣;水天一色,難分彼此。這一泓河水宛若明鏡,倒映著這一片葉影朦朧幽暗,倒映著這一彎河岸蜿蜒曲折,倒映著這一處岬角漸行漸遠,倒影如畫,人若畫中行。啊,至美如斯,如此的柔和,如此的濃鬱,如此的豔麗。旭日初升,在這裏塗一抹粉紅,在那裏撒一片金黃,還有那恰到好處的一縷紫靄。如此美景,怎能不讓人魂縈夢牽?
《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中描述的恬靜生活,讓人感歎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可是,安穩不會是永恒的。步入20世紀初期,密西西比河再也耐不住“平淡生活”,它在咆哮,它在不甘。歲月的沉淪,使它開始侵擾無辜的生命。從此,它的一切,已經與災難掛鉤。
1927年密西西比河洪水
一望無際的美國中部大平原,讓人們為它濃鬱的綠色所陶醉。一條條河流像一支支纖細的毛筆,蘸著墨綠的粉彩。在大地上安然地點染出生命的色彩。最綠的是森林,稍淺的是草原,再淺的是農田。而那農田被修整得如錦繡一般,在這片大地上纏綿。如果有人問這片土地為什麼如此生機勃勃?那麼,答案永遠都隻會是同一個,是奔騰不息的密西西比河造就了這一切。
隻是,事物永遠都是具有兩麵性的,密西西比河能滋養大地,反之,也能毀滅大地上的一切。
18世紀的末期,許許多多的人都遷移到了美國中部的大平原上,在這裏建起了家園,升起了炊煙。因而,蜿蜒了六千多千米的密西西比河也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隻是,人們隻知道利用水資源,向密西西比河索要能要的一切,忽略了河流的治理,讓其成為了一碗混濁的泥湯。所以在這裏,每年都會發生洪災,以此對人們進行反擊。
1927年4月,美國北部的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星州等地區都出現了大暴雨,久久不曾停歇。那些墜落的雨水彙聚在一起,一股一股地往密西西比河中流去。隻是,密西西比河的度量再也不能承載那麼多的雨水,它選擇了暴發。浩浩蕩蕩的河水向河岸兩邊溢出,以衝積扇的形式,加寬了密西西比河的寬度。當河流中下遊的人們,還一如既往地生活、玩樂的時候,滾滾的奔流衝向了一望無際、地勢平坦的美國中部平原地區。無論是沿岸的河堤,還是政府修建的防洪設施,都抵不過肆虐的河水,沿途的孟菲斯和聖路易斯等城市的繁華都被衝刷掉了。
滾滾洪波,奔流不止,吞噬了良田,淹沒了房屋,衝走了牲畜,帶走了生命,一切都像是過眼雲煙一般,一眨眼之間就已經完全消逝在了紅塵之中。
美國建國以來,還從未經曆過這麼嚴重的洪水。雖然受災的城市中,大多數建築的材質都是以石頭、磚塊為主,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房屋在洪水中倒塌。整整60多萬人的家園被毀,2000多人的生命被無情的洪水帶走,1800萬英畝的良田成為了水底綠洲。
究竟怎樣才能避免洪水的侵擾?為什麼一個超級大國能讓洪水堂而皇之地在大地上吞噬著一切?也許,幾年後,美國政府能回答出這些問題。那就讓我們一起到1933年,去看看當時的領導人怎麼解決問題吧。
羅斯福的修河政策。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首次經濟危機,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無一幸免。雖然在之後的幾年,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的枷鎖,但是這僅僅是表麵現象。隨著“泡沫經濟”的迅速發展,美國出現了繁榮的狀態,但是矛盾和危機也一直潛伏在繁華的表象之下。直到1927年,美國密西西比河暴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洪災,除了農業受到不小的打擊外,就連畜牧業、加工業、出口業也遭受了破壞。而且,密西西比河作為美國航運的大動脈,在發生洪水之後,使整個美國的經濟陷入了一場危機之中。再加上有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也加速了“泡沫經濟”的破滅。1929年,美國正式陷入了真正的經濟危機當中。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提出了實行“新政”和振興經濟的綱領,受到了民眾的擁護,他在1933年的總統競選上擊敗了胡佛,成為了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不久,就提出了對密西西比河以及其重要支流進行開發和治理議題。
由於密西西比河的沿岸地區,是依靠旅遊業和娛樂業為支柱產業發展的,因此每年這些地方都會損失掉20平方千米的濕地資源。而且,大量的遊客和汙水處理廠的廢棄物都彙入了密西西比河以及其他支流當中,所以嚴重地破壞了河床的生態係統,造成了8,000平方千米的“生態死區”。
因此,富蘭克林·羅斯福結合前者治理的經驗和密西西比河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兩點治理的政策。第一,從實踐出發,結合前者的經驗,先對密西西比河最重要的支流田納西河開始治理。因為田納西河的自然麵貌和密西西比河比較相似。先從支流開始治理,如果效果顯著,再開始逐步治理主河幹道。而且支流河道的治理為主河幹道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第二,由於之前美國陸軍的一工程兵團在管理密西西比河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了航運業和服務業上,而且此河段在每年的夏秋幾個月中,都會有暴雨天氣出現,造成洪災的泛濫。因此,必須對河流的進程、深度、流動、洪泛平原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修複,並且加強安全措施和防災設施。
富蘭克林·羅斯福認為,在當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航運業的一蹶不振以及農業落後的情況下,隻有對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進行有效的治理和開發,才能在低迷的經濟中注入新的活力。
1937年災難再次上演
也許是天不遂人願,在富蘭克林·;羅斯福下達開始治理開發的工程後不久,密西西比河再次暴發洪災,摧毀了大部分的治理工程,對周圍的居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就在1937年的春天,萬物複蘇的時節,密西西比河又將1927年的悲劇上演了一遍。那年春天,空中下著滂沱的大雨,而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的水位都在不斷地上升,漫出了河堤,將所有的河穀低處淹沒,數千畝田地也成為了一片汪洋。1937年的這場洪水災害,為美國帶來了不小的打擊,讓幾年來的努力都白費了。
從當局政府的報告中來看,此次洪水共吞噬掉了900多人的性命,750,000多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造成美國直接經濟的損失達數億美元。不過,美國人沒有被自然的力量給打敗。由於當時國內的經濟危機,國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因此人們和政府都堅定了決心,誓死都要將密西西比河治理好。
從此之後,美國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的治理開發工程相繼完成。直到70年代後期,美國足足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才真正地完成了對密西西比河全流域的治理,逐漸改變了密西西比河年年泛濫成災的局麵。
(11)加爾維斯頓大颶風:美國曆史上危害最大的颶風之一
加爾維斯頓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旅遊名城,位於美國休斯頓附近。早在1816年,西班牙殖民者就在加爾維斯頓建立了第一個歐洲人定居點。加爾維斯頓有全美最長的海岸線,氣候適宜,是小麥、大米、棉花、石油、硫黃的輸出港。此外,加爾維斯頓有造船、鐵釘、石油加工、麵粉等工業。因此,加爾維斯頓在美國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南部的華爾街”和“得克薩斯的珠寶”的美稱。
可是,美麗的事物往往都是非常脆弱的,經不住任何的風吹雨打。就在1900年,一場強烈的颶風,徹底將加爾維斯頓給毀滅了。即使現在城市得以重建,可是當年的繁華之景不會再有,這顆“得克薩斯的寶珠”也沒有了往日的光彩。
來不及拉響的警報聲。
美麗的加爾維斯頓海岸,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往度假,這裏不管是什麼時候,都是人們首選的度假天堂。
1900年的9月7日,陽光如往常一樣的好。情侶們幸福地牽著手,光著腳丫子在白色的沙灘上悠閑地散步;和藹的父母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柔風清水中嬉戲、打鬧,每個人臉上綻放出最真摯的笑顏。當大家都沉溺在遠離城市喧囂的歡愉之時,在西印度群島以南形成的大風暴正在緩緩地向美麗的加爾維斯頓海岸靠近,一場噩夢離人們越來越近了。
由於加爾維斯頓是當時得克薩斯州最大的城市,一直都是全美國人眼裏的“南部紐約”,所以加爾維斯頓的群眾和政府都有一種自滿的感覺,認為這麼一個得天獨厚的寶地,是永遠都不會遭受到任何災難的。因此,加爾維斯頓的群眾和官員對於建造海堤防波工程不是那麼重視。當人們聽說9月8日加爾維斯頓會出現颶風的時候,都忍不住前往,想見識一下颶風究竟是怎樣。當然,在此之前,加爾維斯頓也出現過颶風,隻是風級不大,對整個城市和人們的生活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可是,那一次,懷有僥幸心理的人們卻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9月8日那天,大批的人來到加爾維斯頓的海邊,見證颶風的來襲。風勢越來越大,天空中也下起了滂沱的大雨。即使如此,也打擊不了人們觀賞颶風的那份誠摯的熱情。風勢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形成了每小時以30英裏前進的超大颶風。強大的颶風,將海水卷起,形成了巨大的海浪,並且在空中形成了一條瘋狂旋轉的水柱,就連加爾維斯頓政府用62萬美元修建的海灣堤壩也承受不了這麼劇烈的颶風。不一會兒,洶湧的海水就漫過了堤壩,將碼頭、海岸和海灣商業區都給淹沒了。在海岸上觀看的人幾乎無一人幸免於難,有的人被卷進了強勢的颶風中;有的人被海浪給淹死了;還有的人被海水衝走,不知所蹤。
巨大的海浪,強烈的颶風,迅速地向加爾維斯頓的市區襲去。當警備人員要拉響警報聲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颶風和海浪的提前到來,瞬間就將加爾維斯頓商業區的好幾棟房子給摧毀了。而且,隨著風勢逐漸增強,海水在數秒之間上漲了4英尺左右,加爾維斯頓的人們還來不及逃離,就已經被海浪狠狠地拍打致死了。
據相關報告顯示,在這場大颶風中,死神最先帶走的是加爾維斯頓政府的三位官員。當時他們正在斯特蘭德街的裏特沙龍裏,一邊聊天一邊端著酒杯喝著酒,時不時地望向窗外,觀賞一下颶風的“雄姿”。他們沒有想到,一瞬間,沙龍開始產生劇烈的震動,就連房頂都倒塌下來,將他們和沙龍裏的十幾個客人全部給壓死了。直到到了第二天颶風和海浪離去之後,人們才在斯特蘭德的街道上,發現了十幾具被水泡脹的屍體。
威力巨大的颶風災難。
這場強烈的颶風災難,不僅讓加爾維斯頓城中商業區的人們遭受到了沉重的苦痛,就連生活在海灣地區的居民也因為海浪和颶風,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數百人當場死亡。而且,颶風卷起的海浪高達20英尺,岸上的人、動物、房屋和樹木都被衝走了,無一幸免。
除此之外,加爾維斯頓城中還有一座孤兒院。當時災難來臨的時候,颶風將孤兒院的屋頂都掀翻了,洶湧的海浪將孤兒院的牆壁瞬間推倒。其中生活在孤兒院裏的15名慈善修女和100名兒童都被無情的颶風給吞噬掉了,唯一存活下來的就隻有兩名小男孩。
當災難過後,據相關部門統計,在這場災難中,颶風和海浪將加爾維斯頓的大量房屋都摧毀了。不幸之中的萬幸是,由於市政府大樓比較穩固,躲在政府大樓中的7,000多居民,僅有50餘人喪生,1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不管怎樣,粗略統計整場災難中,加爾維斯頓有8,000多人無辜喪生。
無情的颶風,徹底覆滅了這座美麗的“得克薩斯寶珠”,給生活在那裏的居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打擊。如果說,當時的政府能多花點心思在修建海灣堤壩上,那麼說不定加爾維斯頓還不至於遭受到毀滅性的襲擊。可是,一切都已經發生,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加爾維斯頓是一座高傲的城市,自建城以來就受到了世人的謬讚。隻是,災難過後,曾經的高傲卻變成了當下的落敗不堪。城裏的大街小巷裏,全是建築物的廢墟和死狀嚇人的屍體。
1900年9月9日,災難發生後的第二天,颶風消失不見,海水也漸漸退回到了海岸,幸存下來的人們開始無助地尋找著遇難的親人們。一瞬間,整座加爾維斯頓城成為了一座傷城,大街小巷中都是撕裂心肺的哭喊。麵對這樣的景象,誰能不給予他們同情呢?可是,總會有一些道德敗壞的人出現在他們的麵前,給他們造成再一次傷害。
正當幸存者悲痛之時,一群來自內陸城市得克薩斯市和休斯頓市的掠奪者闖進了這座飽受磨難的城市。他們搶奪遇難者的錢財,搶奪商店裏的值錢的物品。當幸存者上前製止他們的時候,他們毫不客氣地將幸存者暴打一頓。
隨後,美國政府為了防止暴亂的發生,於是立即派遣軍隊前往加爾維斯頓,幫助幸存下來的居民,並阻止掠奪者的打、砸、搶、燒。大量的救災帳篷和食品跟著軍隊到達了加爾維斯頓,幫助飽受磨難的居民渡過難關。同時,軍隊派出大量的官兵,將那些打、砸、搶、燒的不法分子統統抓了起來。有些掠奪者不服氣,和軍隊發生了“火拚”,於是軍隊再度加強人手,最終將衝突鎮壓了下來。事後,據軍方統計,在鎮壓掠奪者的事件中,共有25名掠奪者被當場槍決。
穩定後的加爾維斯頓,再也不能回到昔日的繁榮。這座曾經紙醉金迷的大都市,在一夕之間,化為了昨日的泡影。這場災難,給世人敲響了警鍾,告誡我們不能疏忽任何防災減災的工程和措施。隻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減少災難帶來的危害。
(12)“米奇”颶風:使中美洲地區經濟倒退二十年的災難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麵上的低壓渦旋,它是在溫暖的海洋上,當水汽冷凝,能量的釋放啟動正反饋迥圈而形成的一種強大深厚的熱帶天氣係統。它由雲、風和雷暴組成,會給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帶來嚴重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每年由於時間不同,它所到的地區也不一樣。對於各個國家來說,對它的叫法也不統一。中國以及亞太地區都把它稱之為“台風”,而北大西洋周圍的國家都將它稱之為“颶風”。
1998年10月22日,神秘的加勒比海以西的地方,生成了最高等級的颶風——五級颶風“米奇”。正是由於米奇的肆虐,整個中美洲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對人們的生活和當地的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
那場可怕的颶風,時至今日,都還是中美洲人民心中的一塊久久不能平複的傷痛。究竟五級颶風有多大?充滿熱帶風情的中美洲是怎麼被“米奇”給顛覆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識一下五級颶風“米奇”的厲害吧。
災難前的警報。
1998年的10月10日以前,“米奇”颶風一直都在非洲大陸的西海岸進行瘋狂的“掃蕩”。由於受到了大西洋的熱帶波動,“米奇”颶風開始向西逐漸移動。10月18日,“米奇”才進入到了加勒比海地區。颶風的強度在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強,等到達加勒比海地區的時候,“米奇”颶風的強度已經達到了最高級五級。
10月22日,“米奇”颶風到達牙買加首都金斯頓以南約670千米處。在這裏颶風再次受到熱帶波動的影響,在微弱引導氣流的“協助”下,變成熱帶低氣壓繼續西行。10月23日,當颶風到達哥倫比亞聖安德烈斯之東南偏東約420千米處的時候,颶風的氣旋突然增強,變成了熱帶風暴。之後的幾天內,“米奇”颶風在牙買加和哥倫比亞之間來回地遊移,給兩個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其實,“米奇”颶風在最開始進入加勒比海地區的那幾天,受到一個高空低壓引起的較強的垂直風切變,所以風勢較低。但到了10月24日,“米奇”颶風在牙買加以南約475千米處的時候,較高溫度的海水和良好的高空輻射導致了“米奇”的風級增加,所以到了10月26日的時候,“米奇”颶風的強度達到了一種巔峰的狀態。
然後,在一個高壓脊的引導下,“米奇”颶風一直往西而行。當到達洪都拉斯海岸的時候,颶風的強度又開始慢慢地減弱。10月29日,“米奇”在洪都拉斯拉塞瓦以東130千米處登陸,此時的颶風僅僅是強度較低的一級颶風狀態,而颶風中心持續保持著每小時130千米的風速。“米奇”颶風一邊減弱著風級強度,一邊穿過中美洲。它的低層環流中心終於在11月1日在危地馬拉和墨西哥的邊境附近消散了。
“米奇”颶風帶著殘餘的低壓區,再也不能西行了,隻能轉向朝北移動,進入坎佩切灣。11月3日,在梅裏達海岸以西240千米的地方,“米奇”颶風風級又增強了,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上了尤卡坦半島的坎佩切灣,等到了墨西哥灣東南部的時候,颶風的強度再次“提升”。就像遊戲裏打怪升級一樣,每經過一個地區,強度就有所增加。11月5日,“米奇”颶風受到一個冷鋒的影響,迅速往東北方向移動,最終在佛羅裏達州的那不勒斯灣登陸。
“米奇”颶風是有史以來,最會善變的一個颶風。時而風勢強烈,時而風勢低弱,總是讓人們措手不及。由於颶風的不穩定性,讓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科研人員緊繃著神經,一直密切關注著颶風的變化。颶風登陸洪都拉斯的兩三天之前,洪都拉斯政府讓境內的各個區發出熱帶氣旋的警報。
由於“米奇”颶風的威脅,所以,當時的洪都拉斯政府緊急撤離了沿海岸居住的45000名群眾,並且派遣出陸軍、空軍和海軍的所有力量來防災。不僅如此,當“米奇”颶風以四級的風勢席卷洪都拉斯的伯利茲市時,大部分居民在政府的協調下,全都疏散到了內陸。與此同時,危地馬拉政府也緊急放出了紅色警報,呼籲生活在海岸線的居民盡快前往內陸避難。在“米奇”颶風登陸之際,加勒比海西部沿岸地大部分居民已經撤離了共計130000餘人。
災難波及範圍逐漸擴大。
1998年,這場“善變”的“米奇”颶風給中美洲的大多數國家帶來了較大的打擊,以至於整個中美洲的發展水平倒退了整整20年。
洪都拉斯是中北美洲的一個多山國家,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良田萬畝,森林萬頃。可是,當“米奇”颶風來臨的時候,一切就已經開始變了。這場大颶風,使洪都拉斯境內的大多數公路上堆滿了廢木和一些建築物的殘骸,其中包括90多座橋梁都悉數坍塌。由於這些公路和橋梁都是洪都拉斯境內的交通主幹道,所以颶風一來,整個國家的交通就癱瘓了。政府隻有派遣空軍的飛行人員,駕駛著直升機為災區群眾運送的救濟品。在洪都拉斯的首都特古西加爾巴,全城有1/3的建築物遭受到了大小不一的破壞。據災後政府的統計,洪都拉斯境內,共有7萬多座建築物成為了廢墟,7000餘人喪生,上萬人失蹤,受傷的群眾更達193萬餘人。而且,還有農田裏大量的農作物也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摧毀。由於洪都拉斯是以咖啡、香蕉的出口為主,每年給洪都拉斯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充實財政。因此,“米奇”颶風使洪都拉斯造成的損失高達50多億美元。
在尼加拉瓜的西部,“米奇”颶風帶來的暴雨猛烈地拍打著這片大地。連續兩天的大暴雨,使馬拉卡托亞河水位升高了50多英尺,直到漫過河堤,將陸上的公路、橋梁全都給淹沒了。洶湧的河流與相鄰的河流融彙到了一起,變成了一條河道寬闊的大河,將境內大多數土地都給淹沒。據尼加拉瓜政府的統計,千畝良田的毀滅,造成了全國約11億美元的巨額損失,並且還導致了境內4000多人死亡,近1萬人失蹤,50餘萬人無家可歸。
薩爾瓦多是中美洲北部最小的一個國家,全國人口總數約為500多萬。在1992年以前,薩爾瓦多的人們飽受戰爭的摧殘。大家好不容易等到戰爭結束,開始大力建設自己的家園。可誰知沒過幾年,“米奇”颶風的到來,再次讓這個小國家遭受慘重損失。其中就有400餘人死亡,600多人下落不明,受災人數高達60000餘人,而且薩爾瓦多的大量建築物都倒塌殆盡,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以上破壞性強烈的災難都發生在1998年11月以前。到了11月之後,中美洲的受災情況變得更為嚴重了。
到11月月初的時候,危地馬拉遭受到了“米奇”颶風的破壞。其境內的大多數主要幹道都被颶風給吸了起來,產生了破裂。就連危地馬拉群眾賴以生存的香蕉在颶風的摧殘下,也全都毀滅殆盡,更有上千頭牲畜也跟著一起暴斃。據紅十字會統計,危地馬拉共有258人喪生,12人失蹤,經濟損失達到了當年整個國家GDP的一半。
除此之外,各個國家還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許多國家的交通和通訊不能正常使用,因此許多受災的群眾都得不到及時的救援,備受煎熬。綜合中美洲各國家公布的數據,1998年“米奇”颶風災難是中美洲有史以來範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造成影響重大的災難,失蹤和死亡的人數達數十萬人之多,更有300多萬人受災,其他損失都不可估量。
巨大慘重的損失與死亡傷害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無法衡量的傷痛。“米奇”颶風真可謂是一場顛覆中美洲發展曆程的災難。使這些國家多年來的努力毀於一旦,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水平都倒退到了六七十年代。
(13)“卡特裏娜”大颶風:使新奧爾良市幾乎成為廢墟
新奧爾良瀕臨墨西哥灣,是美國繼紐約之後第二大海港城市。古樸的街道,哥特式的建築,美味的餐館,讓新奧爾良成為了一座充滿獨特魅力的城市。可是,一切的美好,就像南柯一夢。人們看它高樓起,又看它高樓塌,這所有的一切都因為2005年那一場災難。
2005年8月,五級颶風——“卡特裏娜”來到了這片土地上。新奧爾良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整座城市幾乎成為了一片荒蕪之地。
“卡特裏娜”,一個美麗、獨特的名字,讓不知道的人一聽,以為是一個漂亮女孩的閨名。可是,她卻像一場“紅顏禍水”,帶來的盡是災害。
究竟新奧爾良遭受到了怎樣的打擊?為什麼一場颶風帶來的災難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這些謎團的交織,估計會引發一些人無盡的揣測……
“卡特裏娜”的形成。
2005年的大西洋颶風季是有史以來最為活躍的颶風季,因為這一年的颶風打破了以前大多數的紀錄,不管是範圍、持續周期還是危害程度,都比以往的颶風有所加強。
2005年8月,繼“辛蒂”颶風、“丹尼斯”颶風和“艾蜜莉”颶風之後,大西洋颶風季迎來了它的第四個颶風——“卡特裏娜”。
2005年8月24日清晨,“卡特裏娜”在一夜之間成長,從低氣壓颶風“華麗”地變身為了熱帶風暴,並持續加強為颶風,向美國的東南海岸移動。
緊接著,在經過長途的奔波之後,“卡特裏娜”颶風於8月25日的傍晚,在佛羅裏達州的哈蘭達海灘登陸了。之後的幾天內,“卡特裏娜”颶風橫跨佛羅裏達州的南部,將陸地上的東西悉數卷起,作為送給新奧爾良的“禮物”。
8月29日破曉,“卡特裏娜”颶風以233千米/小時的速度到達了新奧爾良外的海岸,在新奧爾良逗留了整整12個小時後,才逐漸減弱為強烈的熱帶風暴。
而就在這短短的12個小時之內,新奧爾良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新奧爾良市的空前災難。
讓我們再對這場颶風作一詳細回顧。2005年8月25日破曉,太陽從海平麵緩緩升起,逐漸照亮墨西哥灣的新奧爾良。城裏的大多數居民還在金燦燦的微光中熟睡著,絲毫不受屋外的影響。這時,新奧爾良刮起了大風。早起的工人們以為,這就是一場洋流帶來的強風,不會影響大家的正常生活。可是,隨著風勢的不斷增強,人們看見不遠處,一條連接著海水與天空的風帶,正往城裏移來。大家開始驚呼,開始逃跑。熟睡中的人們也被驚醒,親眼見證了“卡特裏娜”颶風的來臨。
“卡特裏娜”颶風一登陸新奧爾良的海港,就將沿岸比較小型的船舶給卷入了空中,將稍微大型的船舶摧毀掉。那些在颶風中的殘骸,跟著颶風的腳步繼續前進。來不及逃跑的人們,被卷入颶風中拉扯至死。當颶風撞上建築物的時候,風中的殘骸就開始往建築物上衝撞,將穩固的樓房一點點地摧毀。
連根拔起的樹木,風中淩亂的街道標誌牌,倒塌的房屋,讓新奧爾良變得混亂不堪。“卡特裏娜”颶風還引起了海嘯,衝破了政府修建的堤壩,將數以萬計的房屋都吞噬掉了。一瞬間,新奧爾良就成為了一座海洋城市。城市裏80%的街道被淹沒了,有些地方的水深達到了6米。許許多多的居民都爬上了比較高的建築物,等待救援。但這些不被上帝眷顧的人們,不是在颶風中喪生,就是在巨浪中“沉溺”。
整整12個小時,新奧爾良陷入了建城以來最大的危機之中。據事後政府報告顯示,在“卡特裏娜”颶風當中,新奧爾良共有數萬棟房屋被摧毀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使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當然,這僅僅是自然災害給新奧爾良的打擊,更為讓人意想不到的災難還在後麵。
由災難引發的暴動和經濟危機。
2005年8月30日,“卡特裏娜”颶風離開了新奧爾良市。一切過後,昔日繁華熱鬧的新奧爾良散發著頹敗的氣息。幸存者都無精打采,一個個都那麼疲憊不堪。也許,是因為“卡特裏娜”颶風磨滅了大家的意誌。對於已經變成廢墟的城市,幸存者們也沒什麼心思去管,都沉溺在悲痛之中。此時此刻的新奧爾良是最脆弱的時候,所以到了9月1日,新奧爾良出現了無政府狀態的混亂局麵。
當新奧爾良陷入了混亂的時候,周圍部分地區的不法之徒,紛紛把罪惡之手伸向了這座奄奄一息的城市,造成了一場較大規模的騷動。城市之中,不法分子肆意掠奪財富,與幸存者發生了好幾場鬥毆事件。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州長布蘭科眼看局勢就要到控製不了的地步了,於是立刻將剛從伊拉克撤回有300餘人的國民警衛隊派出,去新奧爾良鎮壓暴徒,並且,州長布蘭科還給予警衛人員隨時開槍擊斃暴徒的權力。於是,新奧爾良城又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槍擊戰,場麵絲毫不比電影裏麵的差。可是,由於暴徒們熟悉新奧爾良的地形,所以警衛人員的鎮壓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直到兩天之後的9月3日,美國總統布什才下達命令,讓7000多名士兵迅速趕往墨西哥灣的受災地區,幫助受災的群眾。與此同時,州政府也希望盡快將騷動鎮壓下去,以免國家軍隊到來,追求其責任,所以州長布蘭科一直向前線的警衛隊員施加壓力,讓大家速戰速決。可是,大部分警衛隊員已經處於高壓之下了,再加上政府施加的壓力,很多警察的精神都崩潰了。當時有200多名警衛人員提出了辭職申請,甚至還有警衛人員自殺。
除了上述騷亂之外,位於美國紐約的華爾街還爆發了經濟危機。由於墨西哥灣遭受到了“卡特裏娜”颶風的破壞,當地1/3的油田被關閉,七座煉油廠和一座原油出口設施全麵停工,因此造成了股票市場上油價的瘋狂飆升,讓很多人在一夕之間就徹底破產了。
瘋狂的“卡特裏娜”颶風在美國九個州的土地上肆虐。據當局政府在事後的調查顯示,在這場颶風災難中,共有180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到程度不一的傷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250多億美元,讓美國財政陷入了赤字危機。為了解決當局的困難,美國參議員捐款105億美元,幫助國家和人民渡過難關。直到2006年2月2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才正式推出幫助該州在“卡特裏娜”颶風中損失慘重的居民重建家園的計劃。
颶風的啟示。
每當某地區遭受到颶風的襲擊後,都會組織展開一係列的教訓大會,而且大會每次總結出來的結果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比如說什麼加強海堤、河堤的建設,增強房屋的穩固性,提高群眾在麵對災難時的危機性等。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從古自今,人們遭受的自然災害也不是一兩次了,千百年來總結的經驗也就像紙上談兵,僅是空談一場。
美國就是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現世報”,每場災難過後都在總結經驗,可是總結的東西每到災難來臨的時候,都沒有完全派上用場。
2005年9月過後,美國政府終於將“卡特裏娜”颶風所帶來的災難處理完,然後照例又開展了一次總結大會。在大會上,一群號稱專家的人紛紛發言,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報告給在座的所有人。據他們的報告分析,“卡特裏娜”颶風給美國南部造成的重大打擊,究其原因隻有四個字——天災人禍。
天災就是強大的“卡特裏娜”颶風是人們無法阻止的,它的產生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誰也不能參透大自然的本質。而人禍指的就是“卡特裏娜”颶風來臨時政府和群眾們的僥幸心理,大多數新奧爾良居民認為隻要待在自家的屋子裏,就能避免災難。畢竟新奧爾良在當時是美國的大城市,安全防禦係數應該很高。但是,由於新奧爾良處於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上,三麵環水,並且市裏的海拔低於海平麵,再加上政府長年削減防浪堤壩的預算,導致堤壩不能承受三級以上的災難。因此,危險係數為五級的“卡特裏娜”颶風輕而易舉地將防浪堤壩給摧毀了,引發了洪災,瞬間就把新奧爾良給淹了。除此之外,新奧爾良的城市規劃、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自由市場的開拓都是造成巨大災難的原因。
“卡特裏娜”颶風的襲擊,是大自然再次給人類上的殘酷的一課。如果不尊重自然,就必將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跟大自然相比,人類顯得十分脆弱。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並且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