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信,首先要正確認識你自己。自信建立在對自己的客觀認識之上,俗話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這個意思。在對自己進行客觀分析的前提下,明確自己的優缺點,改造自己就有了方向。接著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挖掘自己的才幹和特長,以累積自己的信心。同時,還要找出自己的缺點,用適當的措施來克服和補救,變不利為有利。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培養自信必須建立在適度的基礎上,不能過分追求完美、苛責自己。這種心理狀態會讓自己永遠無法對自己滿意,稍受打擊就會全盤否認自己,進而危及到自信。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大可不必過分強求自己完美無缺,更不能因此輕率否定自己。
很多人提到自卑,都會認為它是壞的,是自信的死敵。但是事實上,它們之間的關係要比人們想象得微妙得多。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的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對我們平日不以為然的“自卑”進行了饒有興味的探討和獨創性的研究。他認為,事實上,每一個人在幼兒時期都有過自卑的經曆,因為他們不依賴成年人就無法生存,而這種依賴總是建立在成人的強大與他們的弱小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上。但是,兒童並不永遠自甘於這種依附的地位,一種內在的自卑感刺激兒童的想象力,並誘發兒童試圖去改善個人的處境。阿德勒稱這種機製為“心理補償”。
雙目失明的人全力發展他的聽覺和觸覺,下肢殘疾的人全力發展他的上肢,聾啞人全力發展他的肢體表達能力,就是出於這種“補償”心理。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就會越敏感,個體尋求補償的願望也就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兒童往往比健全的兒童更好勝。
雖然補償的努力人人都有,但其程度和效果並不一樣。有的人雖然也進行了補償努力,但是不能持久,遇到困難便中途退縮,因而達不到補償的目的;有的人則努力地達到補償與“卑劣地位”的平衡;還有的人則會使補償超出原來的“卑劣地位”,形成“超度補償”,結果,原來的“卑劣地位”反而轉化成了“優越地位”。如因為殘疾而發奮寫書的奧斯特洛夫斯基,他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鼓舞了無數的人。
所以說,自卑本身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關鍵是向何處發展。我們大可不必被自卑困住,怨天尤人、破罐破摔,也不要懼怕它。隻要個人始終努力克服自卑,追求卓越,自卑就會轉化為自信。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克服自卑、成為一個自信的人,那麼他也一定能通過努力,取得非凡的成就。
讓自己自信起來,離不開刻苦的努力。“勤能補拙”,勤奮的學習、刻苦的努力才能換來成就,這種穩紮穩打的成就才能建立穩固的自信。同時,還要與外部世界保持聯係,多接觸新鮮事物,開闊自己的視野,積極與人交往。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刷新自我,不至於“閉門造車”,與世界失去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