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常用來勸導人們的一句智語是“活在當下”。
什麼叫做“當下”呢?簡單地說,“當下”就是指你現在正在做的事、生活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活在當下”,就是要求人們把生活中所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現在所處的人、事、物上麵,全心全意地去接納它們,認認真真地去品嚐它們。
作家安吉麗絲曾經寫過一本《活在當下》的書,她在書中說:“當你存心去找快樂的時候,往往找不到,惟有讓自己活在‘現在’,全神貫注於周圍的事物,快樂便會不請自來。”
在這本書中,安吉麗絲列舉她個人的親身感受說,她這一生,都在努力掌握和控製身邊的每一件事,盡力去完成自己預訂的每一個目標。她是一個充滿自信心的人,她打心眼裏相信,一個人努力爭取得愈多,那麼他的快樂也會愈多。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安吉麗絲發現,她的努力其實正是阻止她感受快樂的最大障礙,而快樂這件“東西”,才真正是她努力想得到的東西。
安吉麗絲經過反思,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人生的意義,或許隻不過是嗅一嗅身旁每一朵綺麗的鮮花,享受人生征途上所收獲的每一點點滴滴而已。因為,對於一個人有限的生命來說,昨天畢竟已成為了曆史,明日怎樣有時尚且不大可知,唯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資深新聞工作者,台灣的王梅在《快樂做自己》一書中,曾經這樣提醒人們“每天都活在當下”,書中這樣寫道:
假使,你的生命隻剩下一天,明天就要結束,你今天想做什麼?狠狠大吃一頓?徹底不睡與愛人廝守?還是一個人躲起來大哭一場?
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這一生覺得了無遺憾嗎?你認為想做的一切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
想想看,你這一生是怎麼過的:年輕的時候,你拚了命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你巴不得趕快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接著,你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後,我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後來,小孩長大了,你又恨不得趕快退休;最後,你真的退休了,不過,你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你突然發現,正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可是,怎麼生命就這樣要結束了?
其實,這不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他們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卻忘了把眼光放在“現在”,等到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才恍然大悟“時不我予”。
實際上,過去的不論多麼值得留戀或是多麼需要悔恨,那也隻是一種心理反應,“過去”已經過去,已經不再存在了;而“未來”則因為其尚未到來,也是不存在的,也沒有必要去一遍又—遍地憂慮。再說,未來是現在的延伸和發展,關注於現在。把握好現在,也就是關注並把握了未來。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有人說“我明年要賺得更多”,有人說“我以後要換更大的房子”,有人說“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後來,錢真的賺得更多,房子也換得更大,職位也連升好幾級,可是,他們並沒有變得更快樂,而且還是覺得不滿足:“唉!我應該再多賺一點!職位更高一點,想辦法過得更舒適!”
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就算得到的再多,也不會覺得自己快樂,不僅現在不夠,以後永遠也不會嫌夠。忘了真正的滿足不是在“以後”,而是在“此時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費心等到以後,現在便已擁有。正如安吉麗絲的那句話,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綺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曆史,明日尚不可知,隻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