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30幾歲,理財改變你的一生(1 / 3)

他的百萬計劃是這樣的:他會把大部分的錢拿來做生意,目前已經有一個成熟的項目,投資需要50萬元,即用50萬元做生意,30萬元作為該項生意的後繼跟進的風險資金,5萬元作為家庭基本生活費,10萬元存銀行,5萬元買基金。

理財專家認為張先生選擇自己熟悉的項目投資,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不過,從穩健的家庭財務狀況來說,張先生選擇將100萬元中的絕大部分用於項目投資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為自己和家人購買足夠的保險,以規避突發風險。

4.教育投資型:給孩子存錢留學

肖先生今年35歲,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會計,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他每月的主要開支是家庭生活開支和女兒上大學的費用。

他的百萬計劃是:首先拿出30萬作為女兒的教育基金,對於這筆錢他傾向於買基金或存款等比較穩健的投資方式;剩下的70萬考慮拿出5萬做家庭備用金,另外65萬考慮購置一套小戶型,用於出租,既可以收取租金也可以保值增值。

理財專家認為肖先生的理財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不過由於肖先生的兒子的教育基金是剛性需求,所以建議其在購買基金時應適當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風險。另外,考慮購買小戶型出租時也一定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因素,選擇好的位置非常重要。

5.不儲蓄、不買保險

李先生在一家大型出版社工作,年收入8萬元左右。李先生剛剛結婚一年,並且有了一個小孩。目前李先生家裏最大的支出除了房子月供1 600元,就是小孩的開支。

李先生的百萬計劃如下:他計劃拿出30萬元做首付,再買一套房。他還準備50萬元投資股市,因為他對股市堅決看好。最後他決定用10萬元買車,方便上下班,剩下10萬元用於家庭生活等其他消費。

理財專家認為李先生的理財方式屬於風險偏好型,他傾向於股票等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但實際上,這樣的投資觀念不是很可取的,畢竟投資過於集中於股票,風險太大。另外,在李先生的理財計劃中卻沒有絲毫保險的份額,其實保險對於李先生目前的生活現狀無疑是很有助益的,建議李先生有時間不妨對有關保險的常識了解一下。

不該逃的理財課

曾經有這樣一種觀念:理財似乎是有錢人應該考慮的事情,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彙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咋一聽,似乎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事。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他的百萬計劃是這樣的:他會把大部分的錢拿來做生意,目前已經有一個成熟的項目,投資需要50萬元,即用50萬元做生意,30萬元作為該項生意的後繼跟進的風險資金,5萬元作為家庭基本生活費,10萬元存銀行,5萬元買基金。

理財專家認為張先生選擇自己熟悉的項目投資,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不過,從穩健的家庭財務狀況來說,張先生選擇將100萬元中的絕大部分用於項目投資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為自己和家人購買足夠的保險,以規避突發風險。

4.教育投資型:給孩子存錢留學

肖先生今年35歲,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會計,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他每月的主要開支是家庭生活開支和女兒上大學的費用。

他的百萬計劃是:首先拿出30萬作為女兒的教育基金,對於這筆錢他傾向於買基金或存款等比較穩健的投資方式;剩下的70萬考慮拿出5萬做家庭備用金,另外65萬考慮購置一套小戶型,用於出租,既可以收取租金也可以保值增值。

理財專家認為肖先生的理財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不過由於肖先生的兒子的教育基金是剛性需求,所以建議其在購買基金時應適當降低股票型基金的比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風險。另外,考慮購買小戶型出租時也一定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因素,選擇好的位置非常重要。

5.不儲蓄、不買保險

李先生在一家大型出版社工作,年收入8萬元左右。李先生剛剛結婚一年,並且有了一個小孩。目前李先生家裏最大的支出除了房子月供1 600元,就是小孩的開支。

李先生的百萬計劃如下:他計劃拿出30萬元做首付,再買一套房。他還準備50萬元投資股市,因為他對股市堅決看好。最後他決定用10萬元買車,方便上下班,剩下10萬元用於家庭生活等其他消費。

理財專家認為李先生的理財方式屬於風險偏好型,他傾向於股票等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但實際上,這樣的投資觀念不是很可取的,畢竟投資過於集中於股票,風險太大。另外,在李先生的理財計劃中卻沒有絲毫保險的份額,其實保險對於李先生目前的生活現狀無疑是很有助益的,建議李先生有時間不妨對有關保險的常識了解一下。

不該逃的理財課

曾經有這樣一種觀念:理財似乎是有錢人應該考慮的事情,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彙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咋一聽,似乎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事。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小王,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剛半年,每月的工資是2 600元;小劉,專科畢業,也是剛剛參加工作,每月工資是1 500元。他們在生活支出上基本差不多,都是單身,除去一些基本消費,隻是偶爾和朋友一起聚會的消費支出。

如果單純按照收入來比較的話,小王每月的收入比小劉多,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兩人工資均是每月月初單位開支,結果半年後,小劉存了3 300元,小王存了600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