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具有空間特性。處在不同的地理空間,由於資源條件和周邊環境的不同,現代化的經濟技術結構就會有所不同。如美國和日本,由於人口和土地等要素條件的不同,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就不同。
現代化也具有時間特性。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會有所不同。現代化不能離開曆史和傳統,對於曆史傳統不相同的國家,其精神的沉澱和物質的積累是不相同的,這就決定了現代化的起點和基礎的不同,從而現代化的路徑也將是不同的。
現代化的內容包括三個層麵:一是物質層麵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生活的豐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麵;二是精神層麵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價值觀的變革;三是製度層麵的現代化,主要表現是社會製度實現了公正與效率的有機統一。現代化建設應是物質、精神、製度等層麵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統一,三者缺一不可。
現代化建設的切入點是物質層麵,還是精神人文層麵,還是製度層麵,或者是綜合推進,由於空間和時間的不同,不同國家應當有不同的選擇。
中國現代化的切入點是什麼?是重點著力於體製的變革?還是重點著力於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或是重點致力於人文精神的創新?但問題是政治、經濟、文化是一個有機的體係,三者在發展中互相聯係、互相影響、互相製約。從長期看,解決問題最終應當是三者綜合推進,協調發展;但從短期看,發展總有一個切入點。對中國而言,發展曆程的特殊性決定了這個切入點就是國民習俗的改造。
曆史越悠久,習俗的沉澱就會越厚重,習俗對現代化的阻礙就會越大,現代化建設就越要重視對習俗的改造。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兩千多年的專製統治和儒家文化的一統天下,使與之相適應的習俗越來越深入到國人的意識深處,中國的現代化必須重視對習俗的改造。
現代化是一場戰爭,應先打弱小之敵,後打強大之敵。對習俗的改造可以先行。因為習俗不同於政治,政治是與利益密切相關的,所以政治改革的阻力是很大的,政治是現代化的硬核。經濟與政治相比,相對容易一些,但經濟若不與政治進行配套改革,經濟就有可能是高成本與低效率。而習俗與人們的利益聯係相對較弱一些,所以改革也相對容易。而習俗的改革反過來又會有效促進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最終離不開國民性的改造。
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劃分為三期: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於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製造局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從製度上感覺不足,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麵大旗,在社會上開始運動;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漸認識到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製度,決計不可能,最後要求人格的覺醒。
1916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1卷6號發表《五人最後之覺醒》,認為:“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絀,舉國所知也;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能抱殘守缺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底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日:倫理的覺醒,為吾人最後覺悟之最後覺悟。”
魯迅先生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的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製,是共和,是什麼什麼,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