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有太多新鮮事的世界(3)(1 / 2)

後來,我發現,當我迎頭而上的時候,誤解的聲音似乎漸漸變小,就像逆水行舟,一開始總是很慢,但當船正常運行,阻力自然就會小很多。現在回頭來看,你不需要立刻被理解,也不用著急去妥協。時間能證明一切。隻是年輕的我們,還不認識“時間”這位朋友,所以才會遇見麻煩就著急地下結論。

人與人的關係不是數學公式,非黑即白。不能被理解的,隻要你堅持下去,時間長了,別人自然就能理解了。你不妥協的,隻要你有理有據,時間長了,別人也自然會尊重你的想法。隻是我們常在一開始就為別人而改變,久而久之,你變得不像自己,變得連自己都認不出自己,那怎麼還能指望別人認得出你呢?

既要速度,也要溫度

有一種孤獨是下定決心選了一條要走很久的路,卻發現是個死胡同。

有時繼續走是因為勇氣,有時一直走是因為慣性。區分兩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停下來,看看四周隔壁,掠過疾風。若熟悉,隻能改道,若陌生,繼續探尋。

將近兩個月,沒有記錄下任何文字。硝煙散盡,除了一地搏命得到的廢棄彈殼,什麼都會忘記。

其實並不是不想記錄,也不是沒有時間記錄。而是事情發展得太迅速,應接不暇,來不及感受就被海浪帶來的泡沫所淹沒。

試想我40歲的時候,也許會感歎,那時那個年輕的大叔正在進行人生巨變的轉折吧。他焦慮地對待任何一個工作的機會,沒有多餘的時間思考,研究每一期台本,把要說的話一字不漏地寫在紙上。有人問他:“你怎麼可以用那麼快的語速說那麼多言簡意賅的話?”他想了想說:“因為……我……都……寫下來了嘛……哈哈哈。”

我記得大一的時候,競選團支部組織委員,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打腹稿準備宣講。一個月不怎麼說話的我,在那一晚大出風頭,算是真情實感,句句動人。上鋪的兄弟蘇喆對我說:“真厲害,平時看你話不多,你挺有想法的嘛。”然後我訕訕笑著回答:“咳,隨便說的。”同學更訝異了:“原來你那麼牛,隨口都能說那麼多話。”我很認真地看著他的臉,回應道:“嗯!”

同學們散盡,就剩我一個人狂喜,覺得用這樣的方式騙到別人了,別人一定會覺得我很不一樣,肯定特別有範兒,特別好吧。

我總是羨慕有同學在考試滿分後,告訴別人:“我沒有複習。”後來,後來的後來,我變得和他們一樣了。

你總會在不經意中變成你曾經不喜歡的那類人,你也會不經意地告訴自己:其實,這種感覺也沒有那麼糟糕嘛。也是在經過了時間之後,你才明白:有時我們天然不喜歡一個人,是因為我們與他們離得太遙遠;有時我們天然喜歡一個人,也是因為這種感覺——人最矛盾的地方就在於此。

以前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和同事坐在會議室裏,細細地、天南地北地聊天。客戶的需求,節目的內容,又羨慕起哪個節目創意,又愛上了哪個新開的餐館。後來,這些看似細微卻在支撐著生活真實的部分,日漸式微。以至於今日再與朋友們相見或聊天時,會感慨起那種清閑來。

交談。無論是與他人,還是與自己。都是彌足珍貴的。而近日,近日的近日,反反複複,都是刻意重複,頂多是摻兌了不同的溫水,散發出來的霧氣,讓我和對麵的人,都覺得彼此顯得挺美罷了。

老板曾說:“有的人之所以能一鳴驚人,因為他蹲在那兒觀察了太久。而之所以有’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就意味著,那’一鳴‘的’鳴‘究竟能有多大。”

我每每和她聊完天走出辦公室,總恍惚自己仍在校園中,一直在學習和檢討。我爸總說我的成熟度不像30歲的人,像20歲。我說我20歲的時候裝成熟,現在裝幼稚也是為了要平衡。

其實成熟與否,不在於你的穿著、打扮,甚至也不在於談吐。而在於你周圍的這些朋友如何理解“成熟”這個概念。如果你能把自己當成團隊一員,算你成熟。如果你敢承擔責任,算你成熟。如果你為了大家可以扮醜、放下麵子、拉下身段,算你成熟。成熟不是引經據典,不是人脈廣闊,不是談吐得體,如果要算,算大方就好。

《誰的青春不迷茫》,25天加印到了40萬冊。有記者老師問:“所以,現在的你是不是就不迷茫了?”

我的回答是:“以前迷茫,是覺得四周與前方太黑暗。現在迷茫,卻知道皮膚上有溫度,霧中有陽光。”

對於《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有人寫了很長很長的微博分享感受,有人拍了照表示感謝,當然也有人略感失望,認為這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樣。

有人說,這是十年的對比,每個字、每句話都有自己的影子。能通過《誰的青春不迷茫》找到那麼多有共鳴的人,我真心覺得自己十年前的無心之舉,居然在十年後成了一件那麼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