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為深入貫徹教育規劃綱要,落實《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國發〔2010〕41號),幫助廣大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全麵提高科學保教水平,由教育部組織專家研究製定的。
本書采用的是案例式解讀,意在將《指南》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與一線幼兒園教師的經驗、體會、摸索融會貫通,通過呈現幼兒園教師實踐中那些需要回應的現實問題和鮮活典型的案例,為一線幼兒園教師提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具體場景,讓一線幼兒園教師結合案例解讀,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切實落實到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各個環節。
本書總體框架,依照《指南》的5個領域11個方麵32個學習與發展目標進行解讀。每個目標下有四個欄目:國際視野、案例及評析、誤區點撥、教育名家鏈接,其中“案例及評析”是本書的主體部分。
國際視野:《指南》是製定者在分析比較美、英、德、法等13個國家和地區早期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標準)的文本結構和內容框架,並認真總結國內經驗的基礎上製定的。本書選取英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德國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幼兒學習和發展目標,分別與《指南》的32個目標對應,以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相關目標上的要求、標準,以及在各領域的側重點,幫助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引導者、支持者在更廣闊的視野中了解《指南》。
案例及評析:《指南》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但《指南》中的各學習與發展目標又不能簡單、直接地用作幼兒園的具體教育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製定有針對性的活動目標,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發展。本書精選典型活動案例並進行評析,有利於教師用好《指南》。
誤區點撥:《指南》說明的第四部分指出:“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不應片麵追求某一方麵或幾方麵的發展;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不能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而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幼兒教師和家長由於教育理念、知識水平等多方麵的因素,在引導和支持幼兒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誤區。本書選取常見的教育誤區,結合《指南》中的教育建議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有利於促進《指南》的正確實施。
教育名家鏈接:《指南》著重強調的教育理念是: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珍惜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重視家園共育。本書針對各目標要求,簡要介紹了洛克、布魯姆、馬卡連柯、蒙台梭利、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杜威、誇美紐斯、蒙田、盧梭、孔子、葉聖陶、雷夫、裴斯泰洛齊、亞米契斯、尼爾、皮亞傑、阿莫納什維利、昆體良、赫爾巴特、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第斯多惠、布魯納、讚可夫、福祿培爾、維果茨基、羅丹、陳鶴琴、馬拉古齊、愛因斯坦等32位世界各國教育名家及其教育理念,提供了了解各種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通道,有利於提高教師和家長的教育素養,從更高層麵上實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