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喜劇與悲劇
江文
很喜歡閱讀近代人物的傳記。在眾多的曆史人物中,尤其對兩個人物印象深刻,一是袁世凱,貴為民國大總統卻非要圓皇帝夢,導致身敗名裂;一是汪精衛,從早年的革命誌士淪為日本的傀儡,為人所不齒,“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話運用到這兩個人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相比汪精衛,袁氏更值得同情,畢竟漢奸是無法令人原諒的,是無論如何也很難徹底翻案的。
曆史總是成功者書寫的,失敗者則失去了話語權。作為最終的失敗者,袁氏身後被賦予了太多不屬於他的罪名。《牛人袁世凱》一書的一大鮮明特點就是為袁氏辯誣,這也是筆者閱讀之後深表讚同的。
長久以來我們一提起袁世凱,就是竊國大盜、賣國賊、窮兵黷武之類的稱號或評價。其實從曆史來看,這種說法並站不住腳。
袁氏是竊國大盜嗎?如果回到曆史現場,袁氏之當國是眾望所歸,時勢大有非袁公不可之勢,而革命黨人並沒有真正的實力與之對抗。在近代中國,是實力而非選票是政治的最終決定因素啊。
袁世凱是賣國賊嗎?在近代中國,哪種勢力能不依靠列強?我們不必為尊者諱,即使是孫中山也依靠過日本的勢力,甚至與日本暗中簽署秘密協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說袁氏是賣國賊並沒有什麼曆史依據,正如作者在書中描寫的,在中日“二十一條”曆史交涉中,袁氏實際上采取了一些策略,為貧弱的國家保全了基本的權益。
誠然,袁氏迷信武力,但在近代中國這個政治失序、法律條文淪為兒戲的特殊曆史場景下,隻有武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孫中山在經過一係列失敗之後,又何嚐不是相信軍隊的力量?即使是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不也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嗎?
綜觀袁氏的一生,可以用一出悲喜劇來形容。如所周知,自從科舉製實行以後,重文輕武,武人是不受重視的,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即使袁世凱也曾走過科舉之路。正是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特殊條件之下,使武人開始取代文人占據曆史的主導位置。時代的機遇與個人超群的稟賦相結合,令袁世凱這一介武夫平步青雲,成為清朝內閣總理,民國大總統。沒有近代中國這個特殊的曆史環境,袁氏是不會去獲取如此高位的。
袁氏的晚年又是以悲劇收場的,最終眾叛親離,淒涼的死去,與其前期的風光無限相比,相距何其霄壤?人生的巨大落差,也許當時的袁氏體會最深吧?個人以為,袁氏悲劇的最終原因是他企圖逆時代潮流而動,在民主共和成為時代潮流的曆史大趨勢下卻企圖拉倒車。辛亥革命雖然得到的隻是一塊“共和”的招牌,畢竟再想做皇帝已經不得人心了,袁氏的悲劇就在於此。“形勢比人強”,逆曆史潮流而動必將為曆史所拋棄,這也是我們從袁世凱的晚年悲劇中體會到的重要教訓!
袁氏的悲劇固然有其個人的因素,但時代的局限應該是更深刻的原因,我們可以譴責袁氏的皇權思想,但皇權思想又何嚐不或顯或隱地存在於國人的意識中呢?尤其是在中國這個有著長久專製傳統的國度。君不見時至今日,影視銀屏上仍大演宮廷戲,大唱聖君賢相的高調?其實皇權崇拜並沒有在國人的心靈深處完全消失,五四時期對民主、科學的的引進和鼓吹,其實在九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過時,啟蒙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以上隻是筆者的個人主觀看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套用在對袁世凱這位“牛人”的評價上也應該恰當。如何理解袁世凱的曆史形象,總還需要讀者自己來閱讀與感悟,那就請各位讀者展卷品讀這本《牛人袁世凱》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