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輿論與人情——千萬別小看了宣傳(1)(1 / 3)

中國曆史上有無數的悲劇英雄,這些英雄都曾經離成功很近,但是最終都永遠地遠離了成功,歸根結底,原因隻有一個:自亂陣腳,內因作亂。

荀子的一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出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曆史統治的一個真理:民心和政權之間的密切關係。是否得到了民心是衡量當權者的江山是否穩固的硬指標,而由人民所發出的輿論和民意更像是一股曆史中的潛流,它讓人摸不著其具體的形體但卻又真實地存在,影響著曆史的發展方向。

在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輿論大師”利用宣傳巧用民意獲得成功的例子:善用民心的唐太宗和堪稱宣傳大師的劉備就是這其中的典範。劉備用他的眼淚在三國曆史中製造了強大的柔情攻勢,硬是以最弱的實力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優勢局麵;而唐太宗則是用善待百姓、掌握輿論走向的方法巧妙掩蓋了自己不光彩的登基之路。與劉備和唐太宗相比,闖王李自成和太平天國的各位農民領袖,則是因為忽視了民意和輿論的力量而最終在曆史上留下了悲劇性的一筆。

掌握好輿論與人情這股曆史的潛流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就會像董卓一樣帶點委屈地被曆史定義為一個醜角;相反,做得好的話則會像宋太祖趙匡胤一樣在輿論的幫助下巧妙稱帝。這其中的學問,還真需要我們好好地琢磨一番。

禍起蕭牆——內因作亂

人們常說:曆史可以讓人引以為鑒。一部上下五千多年的曆史,就是一部成功者和失敗者爭奪話語權的曆史。閱讀曆史事件,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曾經離成功很近,而且他們在曆史中也往往是作為英雄出現的,可惜,他們的角色無一例外都是悲劇英雄,而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往往是從內部出現的。

農民起義家的悲喜人生

生於亂世,才華橫溢,曾經幾乎接近權力的頂峰,最終卻功敗垂成的英雄有很多,闖王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個。

李自成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他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原名鴻基,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出生於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自成從小家境貧寒,童年為地主牧羊。天啟六年(公元1626),他充軍成為驛卒,刻苦練習騎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李自成在老家米脂縣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後又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

“時事造英雄”,生於亂世的李自成,很好地利用了時代賦予他的機會與條件,從一個為地主放羊的窮小子,一躍成為農民軍領袖,並且在征戰中無人能敵,戰績顯赫。

◎ 輝煌的戰績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在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逝後,李自成收其遺部兩萬餘人。後又與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擊敗明總兵鄧炆,殺了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等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等地。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與各路農民軍首領聚會於河南滎陽,共商分兵定向之策。然後轉戰江北、河南,又入陝西,在寧州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後在真寧再敗明軍,迫使總兵曹文詔自殺。

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他率軍“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隴州、寧羌。旋即兵分三路入川,於昭化、劍州、綿州(今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

李自成稱闖王的第二年,圍攻成都多日未克,折師梓潼,迎戰明總兵左光先、曹變蛟失利。遂分道返回陝西,移師潼關,又遭明軍伏擊,損失慘重。李自成率部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隱伏於陝西商、洛山中。不久奔赴湖北,獲取了為明廷所招撫的張獻忠的資助。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與複起的張獻忠合兵攻破竹溪,移師截斷明軍糧道。後協助羅汝才於香油坪擊敗明總兵楊世恩部。一年後,李自成重入河南,破永寧,斬殺萬安王朱采,又與當地農民軍首領一鬥穀合兵,兵力一度達到10萬,進而攻克宜陽。進至盧氏,得到牛金星和寧獻策這兩位重要謀士,隨後李自成采納李岩“均田免賦”建議,深得民眾擁護,著名的歌謠“迎闖王,不納糧”就是在這個時候流傳開來的。

在隨後三年裏,李自成率眾圍攻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與羅汝才率二十萬眾再圍開封,激戰二十餘日未克,回師攻破河南襄城,俘斬明總督汪喬年和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李萬慶,攻克陳州,與當地農民軍會師,返師三圍開封。

重返襄陽後,李自成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殺”的口號安民,改襄陽為襄京,建立大順政權。李自成被擁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封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命張國紳為上相,牛金星為左輔,劉宗敏為權將軍,李岩為製將軍。隨後,他采納謀士顧君恩的建議,製定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後取北京的作戰方略。親率大軍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戰中殲明軍四萬餘人,逼迫孫傳庭敗逃陝西。乘勢間道緣山追擊,盡殲鎮守潼關明軍,擊殺孫傳庭,占領潼關、西安。隨後分兵追殲明軍殘部,接連攻克延安、漢中、榆林等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