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男人和女人的遊戲——謀略與天性(3)(1 / 2)

孝莊文皇後精明能幹,工於心計,頗有智謀。太宗皇太極暴病身亡時她曾痛不欲生,想以身殉情,但念及子女尚幼,便決意撫育和保護子女。年方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她更加看出了宮廷爭奪皇權的險惡,便不惜一切,竭盡心力地保護自己的兒子。福臨即位是折中妥協的產物,但並不能阻止多爾袞獨占天下的野心。

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逝,福臨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莊文皇後為皇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莊皇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莊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史實的記載還是比較正規的。

《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常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可見清初疑案“太後下嫁”之事,並非無中生有。孝莊皇太後嫁給了多爾袞,有三條證據。一個證據是明末清初抗清將領張煌言在《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慈寧宮裏爛盈門”,就是說太後宮裏的人都非常高興。“大禮恭逢太後婚”,說得特別清楚了,就是皇太後的壽辰與婚宴在一起辦的意思。第二個證據是多爾袞稱謂的變化,從“輔政王”到“攝政王”,到最後的“皇父攝政王”,稱謂的變化是大有講究的。最後稱“皇父攝政王”是孝莊和多爾袞結婚的一個重要證據。這恰恰表明了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後兩個人的關係從隱秘到公開的過程。

還有一點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園分別為清北陵、清東陵和清西陵。皇太極的墓地位於遼寧沈陽的清北陵,而孝莊則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兩地相距四百多千米。按照清朝早期的喪葬製度,皇後無論是死在皇帝之前,還是死在皇帝之後,都要和皇帝合葬。孝莊沒有和皇太極合葬一處,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幾分端倪。

如果孝莊皇太後真的下嫁多爾袞,那隻有一個原因:出於政治需要。不過這種不惜一切保護自己兒子的舉措也無損她的曆史地位。正是由於孝莊皇太後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爾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了順治手中。

多爾袞死後,輔佐13歲的順治的重擔全落在了孝莊皇太後身上。她以她的智慧和膽識,扶持著年幼的順治度過了皇位交替的暴風疾雨時期,又輔佐孫子康熙登基。順治死後,玄燁即位,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莊為太皇太後。當時康熙年僅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莊太皇太後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危險的風浪和暗礁,使大清王朝到達全盛的彼岸。

四位輔政大臣中,鼇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濫殺無辜,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莊太皇太後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鼇拜集團,奪回了政權。為了使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莊敢於打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做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孝莊太皇太後全力支持康熙平亂,並撥出宮中金帛犒勞將士。孝莊太皇太後提倡節約,多次用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了康熙、雍正兩朝。公元1687年,即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後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孝莊皇太後曆經清朝三代皇帝,實現了政權易手。她度過了坎坷波折的一生,為自己的兒子、孫子貢獻了一生的智慧,留給後世一個不朽的傳奇。

不管是成功稱帝的女皇武則天,還是曆經三代帝王的孝莊皇太後,她們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巧妙使用了女性的資源,審時度勢,戰勝了女性的天性弱點。武則天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這種違反母性的行為,一般的女性是萬萬不可能做到的,至於迫害自己的親生兒子,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果斷和冷酷,武則天才成為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曆史上僅有的一位女皇,後世無人能及。

盡管民間流傳著眾多有關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後之間的愛情故事,但是孝莊下嫁的最大原因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兒子順治的帝位,否則,以多爾袞的實力,推翻小皇帝自立為王簡直是易如反掌。孝莊的決定,既冷靜又充滿了智慧,終於為清朝的盛世打下了基礎,也讓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

屈從人性弱點,終留千古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