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曆史的詭計——經典謀略中的心理戰(2)(1 / 3)

孫子在虛實篇裏的“避實擊虛”實際上就是用打擊對方弱項的方法來攻擊對方的心理弱點,擊潰敵人的心理防禦機製。避開敵人實力強大的地方,轉而攻擊敵人實力弱小的地方,實力越弱小的地方,恰恰是敵人心理防禦最薄弱的地方,“避實擊虛”實際上也是在打一場心理進攻和防禦的戰役。

◎ 避實就虛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為爭奪皇位,與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間進行的戰爭。

朱棣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對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一直心懷不滿。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稱惠帝以後,與朝臣齊泰、黃子澄共謀削藩,先後削除周、齊、湘、代、岷五王,並在北平(今北京)周圍部署兵力,準備削除諸王中勢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援引“祖訓”,以“清君側”為名,發書討逆,舉兵反抗,自稱“靖難”之師。戰爭初期,燕軍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均處於劣勢,故其戰略為:鞏固北平根據地,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迅速變被動為主動,求得各個擊破。七月初五日,朱棣擊敗朱允炆部署在北平的軍隊以後,連克通州(今北京通縣)、薊州(今天津薊縣)、遵化、密雲、居庸關、懷來、開平(今河北赤城獨石口)、龍門(今河北赤城龍關)等地,從而鞏固了北平根據地,為南下進攻打下了基礎。而此時,朱允炆憑借其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優勢,集中強大兵力,分進合擊,欲迅速將燕軍包圍於北平地區而一舉殲滅。七月二十四日,以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李堅為都尉,都督寧忠為左右副將軍,率師北伐,命山東、河南、山西三地供給軍餉。

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軍30萬進駐真定(今河北正定),都督徐凱領兵10萬紮營河間(今屬河北),都督潘忠駐莫州(今河北任丘),都督楊鬆率軍9000為先鋒扼雄縣。朱棣乘北伐軍部署未定,率軍主動出擊。八月十五日夜,朱棣攻破雄縣,楊鬆全軍覆沒,繼而伏擊潘忠援軍,大敗其眾。二十五日,燕軍直搗真定,敗耿炳文部於滹沱河,斬首三萬餘級,餘眾入城堅守。燕軍攻城三日不克,棄圍北還。八月底,朱允炆以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50萬進駐河間,再圖北伐,並令江陰侯吳高等圍攻水平(今河北盧龍)。

九月初五日,朱棣為誘使李景隆深入以解水平之圍,留少數兵力防守北平,自率主力往援水平。吳高不戰而走,燕師連下水平、山海關,進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收並寧王所部及朵顏三衛之軍。李景隆獲悉朱棣北攻大寧,遂率師圍攻北平,不料遭到守城燕師的頑強抵抗。

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師北平,與留守部隊配合作戰,內外夾擊,大敗李景隆軍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裏),斃傷十萬餘人。李景隆退還德州,整飭兵備,準備明春大舉進攻。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軍60萬自德州分兵兩路,大舉北伐。朱棣率軍10萬迎戰。兩軍會戰於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經過數日激戰,燕師大敗李軍,斃傷十萬餘人,乘勝攻克德州。李景隆擁餘眾十萬餘人退守濟南。燕師跟蹤追擊,進圍濟南,遭到山東參政鐵鉉與都督盛庸的頑強抵禦,圍城3個月而不下,且後方受到北伐軍的威脅,遂撤圍還師北平。

九月,朱允炆以盛庸代李景隆為大將軍,都督平安、吳傑為左右副將軍,再舉北伐。盛庸屯德州,平安、吳傑駐定州,都督徐凱營滄州,互為犄角以困北平。

十月,朱棣獲悉盛軍北進,遂佯稱攻遼東,至通州,突然轉師南攻滄州,生擒徐凱,殲萬餘人。燕師進逼德州,誘敗盛軍於城外,其後沿運河而南,連克臨清、館陶、大名、濟寧等地。盛庸、鐵鉉率軍營於東昌(今山東聊城)以扼燕師歸路。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師歸至東昌,遭盛軍截擊,死傷數萬人,主將張玉戰死,被迫還師北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春,盛庸率軍20萬駐德州,吳傑、平安駐真定,互為犄角,伺機出擊。

三月,朱棣再次率師南下,大敗盛軍於夾河(今河北武邑境內),斬首十萬餘人。閏三月初十日,朱棣又誘敗吳傑、平安軍於滹沱河,斬首六萬餘人,乘勝連克真定、順德(今河北邢台)、廣平(今河北永年)、大名等地。

朱允炆施緩兵之計,下詔赦燕王罪,企圖使其懈怠;同時發兵斷其糧道,以迫其北歸,伺機殲滅。朱棣識破此計,於六月中旬,遣都指揮使李遠率輕騎6000人南下,連克濟寧、沛縣等地,焚盛軍糧船數百艘、糧數百萬石,京師(今南京)大震。

七月,盛庸乘燕師南下,令平安率萬騎攻北平,令大同守將房昭回攻保定。朱棣聞訊,率軍回援,大敗其軍,還師北平。燕師與建文帝軍隊在河北及魯西爭戰兩年有餘,燕師所克城邑旋得旋失,唯占北平、保定、水平三府。朱棣深感南軍兵多勢眾,曠日持久,攻防俱難,遂決定乘虛直搗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