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為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黃河、崤山一帶,於是派公孫鞅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大軍直抵魏國吳城城下。吳城原是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麵進攻恐難奏效。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曾經與自己有過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於是馬上修書一封,主動與公子行套近乎,說道:“雖然我們倆現在各為其主,但考慮到我們過去的交情,還是兩國罷兵,訂立和約為好。”念舊之情,溢於言表。他還建議約定時間會談議和大事。
信送出後,公孫鞅還擺出主動撤兵的姿態,命令秦軍前鋒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公孫鞅見公子行已鑽入了圈套,暗地在會談之地設下埋伏。會談那天,公子行帶了三百名隨從到達約定地點,見公孫鞅帶的隨從更少,而且全部沒帶兵器,更加相信對方的誠意。會談氣氛十分融洽,兩人重敘昔日友情,表達雙方交好的誠意。公孫鞅還擺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興衝衝入席,還未坐定,忽聽一聲號令,伏兵從四麵包圍過來,公子行和三百隨從反應不及,全部被擒。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騙開吳城城門,占領吳城。魏國隻得割讓西河一帶,向秦求和。秦國的公孫鞅運用笑裏藏刀之計輕易取得了崤山一帶。
三國時期,由於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17年,魯肅病死。孫、劉聯合抗曹的“蜜月”期已經結束。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久存奪取荊州之心,隻是時機尚未成熟。不久以後,關羽發兵進攻曹操控製的樊城,怕有後患,留下重兵駐守公安、南郡,保衛荊州。孫權手下大將呂蒙認為奪取荊州的時機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議孫權派當時毫無名氣的青年將領陸遜接替他的位置。
陸遜上任,並不顯山露水,定下了與關羽假和好、真備戰的策略。他給關羽寫去一信,信中極力誇讚關羽,稱關羽功高位重,可與晉文公、韓信齊名。自稱一介書生,年紀太輕,難擔大任,要關羽多加指教。
關羽驕傲自負,目中無人,讀罷陸遜的信,仰天大笑,說道:“無慮江東矣。”馬上從防守荊州的守軍中調出大部人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陸遜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風報信,約定雙方一起行動,夾擊關羽。孫權認定奪取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派呂蒙為先鋒,向荊州進發。呂蒙將精銳部隊埋伏在改裝成商船的戰艦內,日夜兼程,突然襲擊,攻下南部。關羽得訊,急忙回師,但為時已晚,孫權大軍已占領荊州,關羽隻得敗走麥城。
笑裏藏刀,原意是指那種口蜜腹劍,兩麵三刀,“口裏喊哥哥,手裏摸家夥”的做法。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裝手段,欺騙麻痹對方心理,卸下對方的心理防禦,來掩蓋己方軍事行動的計謀。這是一種表麵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謀略。笑裏藏刀之計是對人性的極大挑戰,對中了此計的人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成為他一輩子也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
虛與實:戰術中的製勝秘訣
《三十六計》是和《孫子兵法》齊名的兵法經典,在《三十六計》中,有眾多的謀略都帶有現代軍事心理理論的影子,是軍事心理學和兵法謀略的完美結合。和孫子兵法類似的是,《三十六計》中很多計謀的運用,也充分體現出了作者對人性和心理的精到把握。其中的很多計謀,我們在很多曆史事件中都能找到實例,成功地運用這些計謀,往往對戰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現代的很多戰爭和商業活動中,《三十六計》中的經典計謀也被頻繁運用。
聲東擊西中的心理戰
聲東擊西也是三十六計中運用的比較頻繁的一種計謀,聲東擊西是用忽東忽西,即打即離的方式製造假象,使敵人造成判斷上的混亂,然後乘機殲敵的策略。聲東擊西的重點就是製造種種的假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使得對方無法推測己方的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運用聲東擊西這一計謀,需要施技計方有非常高明的謀略智慧和製造假象的本領,曆史上有很多的軍事奇才都運用過這一計謀。
◎ 周亞夫平叛
公元前154年元月,漢景帝為約束諸侯王的勢力,打擊其稱霸的野心,下令剝奪吳國的會稽、豫章兩郡。吳王劉濞遂勾結膠西、膠東、淄川、濟南、楚、趙等國策動反漢,掀起了武裝反抗漢朝中央的“七國之亂”,於是漢景帝命周亞夫率軍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