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眾是當代儒學的天命(1 / 3)

然而,隨著一位聖賢的到來,這一文化的壁壘被打破了。儒學本來是屬於貴族的,但是,現在它開始走向平民,並在民間社會找到了更為深厚的土壤。從此,“君子”與“小人”從以是否擁有官爵來區分,變成以是否具有德行來區分。在朝袞袞諸公可以是“小人”,貧寒如顏回者也可以稱“君子”。儒學深入民間使得過去的“野人”(周代與“國人”相對)也具備了高雅的貴族氣質。孔子是中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拆牆者,他拆掉了那道古老的牆,將禮樂文明的清流引入民間的沃土。

其次,孔子的私學在官學之外培育了一個致力於傳道授業的師儒階層,該階層成為儒學走向大眾的主導力量。孔子去世後,子夏設教於西河,曾子設教於武城,其他門徒也在各地繼續推廣儒學。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覆蓋全社會的儒家教化體係,使儒學成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與信仰,此舉對於中華文明的意義,堪與基督教之形成對於西洋文明的意義相媲美。

最後,孔子不僅將文化的火種傳播到民間,而且通過創立儒家學派,革新了王官之學的精神,為它注入了新的靈魂。禮樂文明內涵豐富,孔子特別注重者有二:一是仁,二是禮。如果說周公之時禮樂製度已經大備,那麼仁學的開創無疑是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

孔子強調仁,意在啟發人人本具的仁愛之心,從而將西周禮樂文明落實到心性層麵,仁愛的實踐又始於孝悌謹信,乃人人可知、可悟、可學、可行的人倫之道,由此行忠恕絜矩之道,推己及人,達於天下。我們看孔子在《論語》中教人,不講高深道理,所談都是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之道,隨機點化,循循善誘,啟發覺悟,再輔之以禮樂熏陶,使人在日生日成的修習中改變氣質,涵養品德,成為君子。這樣一種教育方式,由於從最基本的孝悌之道開始,合乎人心,貼近生活,便成功地將貴族的王官之學平民化、大眾化。

此為中國文化自周代以來的一大轉折,它將高雅的貴族文化普及到民間大眾,開創了中國文化的儒家化時代,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便是從心性角度對於儒學普遍性與大眾性的最好說明。因此,孔子開創儒學,實現了禮樂文明的精神自覺,不僅開創了中華文化的師儒時代,同時也開辟了儒家文化的大眾化時代。

儒家學派的創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師儒的轉化,將君師合一的文化格局演進為君師為二,但這僅僅是一個偉大文化進程的開端,這一進程的最終目標是道在大眾。

如果說漢唐是儒學主體地位的形成時期,宋代則是儒學繼續向民間擴展,並形成一係列大眾教化體係的關鍵時期。大眾儒學體係到宋代臻於完備,科舉製度的發展催生了大量民間私塾,使得“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說法接近現實。據統計,到1935年年底,晚清政府下達取締私塾的詔書三十多年後,全國依然有私塾101 027所,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私塾盛極一時的情景。

然而,隨著一位聖賢的到來,這一文化的壁壘被打破了。儒學本來是屬於貴族的,但是,現在它開始走向平民,並在民間社會找到了更為深厚的土壤。從此,“君子”與“小人”從以是否擁有官爵來區分,變成以是否具有德行來區分。在朝袞袞諸公可以是“小人”,貧寒如顏回者也可以稱“君子”。儒學深入民間使得過去的“野人”(周代與“國人”相對)也具備了高雅的貴族氣質。孔子是中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拆牆者,他拆掉了那道古老的牆,將禮樂文明的清流引入民間的沃土。

其次,孔子的私學在官學之外培育了一個致力於傳道授業的師儒階層,該階層成為儒學走向大眾的主導力量。孔子去世後,子夏設教於西河,曾子設教於武城,其他門徒也在各地繼續推廣儒學。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覆蓋全社會的儒家教化體係,使儒學成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與信仰,此舉對於中華文明的意義,堪與基督教之形成對於西洋文明的意義相媲美。

最後,孔子不僅將文化的火種傳播到民間,而且通過創立儒家學派,革新了王官之學的精神,為它注入了新的靈魂。禮樂文明內涵豐富,孔子特別注重者有二:一是仁,二是禮。如果說周公之時禮樂製度已經大備,那麼仁學的開創無疑是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

孔子強調仁,意在啟發人人本具的仁愛之心,從而將西周禮樂文明落實到心性層麵,仁愛的實踐又始於孝悌謹信,乃人人可知、可悟、可學、可行的人倫之道,由此行忠恕絜矩之道,推己及人,達於天下。我們看孔子在《論語》中教人,不講高深道理,所談都是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之道,隨機點化,循循善誘,啟發覺悟,再輔之以禮樂熏陶,使人在日生日成的修習中改變氣質,涵養品德,成為君子。這樣一種教育方式,由於從最基本的孝悌之道開始,合乎人心,貼近生活,便成功地將貴族的王官之學平民化、大眾化。

此為中國文化自周代以來的一大轉折,它將高雅的貴族文化普及到民間大眾,開創了中國文化的儒家化時代,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便是從心性角度對於儒學普遍性與大眾性的最好說明。因此,孔子開創儒學,實現了禮樂文明的精神自覺,不僅開創了中華文化的師儒時代,同時也開辟了儒家文化的大眾化時代。

儒家學派的創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師儒的轉化,將君師合一的文化格局演進為君師為二,但這僅僅是一個偉大文化進程的開端,這一進程的最終目標是道在大眾。

如果說漢唐是儒學主體地位的形成時期,宋代則是儒學繼續向民間擴展,並形成一係列大眾教化體係的關鍵時期。大眾儒學體係到宋代臻於完備,科舉製度的發展催生了大量民間私塾,使得“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說法接近現實。據統計,到1935年年底,晚清政府下達取締私塾的詔書三十多年後,全國依然有私塾101 027所,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私塾盛極一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