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謙德之效(1 / 3)

我多次和一些讀書人一起參加考試,每次看到那些貧寒的學子將要發達的時候,必定會顯現出一片謙虛的光彩,仿佛可以用雙手捧取的樣子。辛未年(1571),我和嘉善的同鄉總共有十人一起赴京城參加會試,其中隻有丁敬宇的年齡最小,但他卻極為謙虛。我便對費錦坡說:“丁敬宇這位仁兄今年必定會考中。”費錦坡問:“你根據什麼看出他能考中呢?”

我回答說:“隻有謙虛的人才能得到福報。您看我們十人之中,有像敬宇那樣溫和恭謹、不敢搶占風頭的嗎?有像敬宇那樣恭敬順承、謙虛謹慎的嗎?有像敬宇那樣受到侮辱而不回應、受到誹謗而不辯解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修養,即使是天地鬼神也會護佑他,怎麼會不發達呢?”等到考試完發榜的時候,丁敬宇果然考中了進士。


解讀

這一部分引用《周易》、《尚書》的話,並舉丁敬宇的例子,說明謙虛的益處。在中國哲學裏,講天、地、人三才,認為人應該效仿天地的規律。這裏引用《周易》謙卦裏的一段話,講到天道、地道、鬼神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這裏就是講人應該效仿天、地、鬼神的規律,並將其作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指導,既然天、地、鬼神的規律都是增益、賜福予謙虛者,減損、降禍予驕傲者,我們人也就應該虛懷若穀、謙下處世。

丁敬宇的例子也是為了證明“惟謙受福”的道理。儒、釋、道三家無不推崇謙虛,如道家講無為、不為人先,佛教講要去除我執我慢,要忍辱,要謙下。《周易》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推崇的經典,所以謙虛的美德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共同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精神。近代王鳳儀先生曾經說過“道在低處”,所謂“低處有道,高處有險”。所以一個人是否受到人們的尊重,不在於他身份的高低,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尤其是謙虛的美德。

唐代的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的時候,聽說牛頭宗的法融禪師為有道高僧,他就專程前去拜訪。當白居易見到法融禪師時,看到他流著鼻涕,身上髒兮兮的,就很失望地說了一句“見麵不如聞名”,意思是看到他本人還不如聽到他的名聲。

這時候法融禪師對白居易說:“太守何必貴耳而賤目!”意思是何必看重自己的耳朵,來貶低自己的眼睛呢。白居易覺得這個禪師談吐不同尋常,於是跟他談禪論道。據說當時法融禪師住在樹上,他有個外號就叫“鳥窠禪師”,白居易便對他說:“禪師住在樹上很危險!”法融禪師反而對白居易說:“太守才真正危險呢!”

這就是法融禪師與白居易初次見麵的情形。法融禪師的名聲很大,連皇帝都想邀請他去入朝相見,被他拒絕了,他還專門為此寫過一首偈子:“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我多次和一些讀書人一起參加考試,每次看到那些貧寒的學子將要發達的時候,必定會顯現出一片謙虛的光彩,仿佛可以用雙手捧取的樣子。辛未年(1571),我和嘉善的同鄉總共有十人一起赴京城參加會試,其中隻有丁敬宇的年齡最小,但他卻極為謙虛。我便對費錦坡說:“丁敬宇這位仁兄今年必定會考中。”費錦坡問:“你根據什麼看出他能考中呢?”

我回答說:“隻有謙虛的人才能得到福報。您看我們十人之中,有像敬宇那樣溫和恭謹、不敢搶占風頭的嗎?有像敬宇那樣恭敬順承、謙虛謹慎的嗎?有像敬宇那樣受到侮辱而不回應、受到誹謗而不辯解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修養,即使是天地鬼神也會護佑他,怎麼會不發達呢?”等到考試完發榜的時候,丁敬宇果然考中了進士。


解讀

這一部分引用《周易》、《尚書》的話,並舉丁敬宇的例子,說明謙虛的益處。在中國哲學裏,講天、地、人三才,認為人應該效仿天地的規律。這裏引用《周易》謙卦裏的一段話,講到天道、地道、鬼神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這裏就是講人應該效仿天、地、鬼神的規律,並將其作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指導,既然天、地、鬼神的規律都是增益、賜福予謙虛者,減損、降禍予驕傲者,我們人也就應該虛懷若穀、謙下處世。

丁敬宇的例子也是為了證明“惟謙受福”的道理。儒、釋、道三家無不推崇謙虛,如道家講無為、不為人先,佛教講要去除我執我慢,要忍辱,要謙下。《周易》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推崇的經典,所以謙虛的美德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共同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精神。近代王鳳儀先生曾經說過“道在低處”,所謂“低處有道,高處有險”。所以一個人是否受到人們的尊重,不在於他身份的高低,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尤其是謙虛的美德。

唐代的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的時候,聽說牛頭宗的法融禪師為有道高僧,他就專程前去拜訪。當白居易見到法融禪師時,看到他流著鼻涕,身上髒兮兮的,就很失望地說了一句“見麵不如聞名”,意思是看到他本人還不如聽到他的名聲。

這時候法融禪師對白居易說:“太守何必貴耳而賤目!”意思是何必看重自己的耳朵,來貶低自己的眼睛呢。白居易覺得這個禪師談吐不同尋常,於是跟他談禪論道。據說當時法融禪師住在樹上,他有個外號就叫“鳥窠禪師”,白居易便對他說:“禪師住在樹上很危險!”法融禪師反而對白居易說:“太守才真正危險呢!”

這就是法融禪師與白居易初次見麵的情形。法融禪師的名聲很大,連皇帝都想邀請他去入朝相見,被他拒絕了,他還專門為此寫過一首偈子:“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意思是世間的事情都是無常的,不如自己在山林之下枕著塊石頭可以安然入睡,連天子都懶得去朝見,他還有什麼可以羨慕諸侯的呢?他形容自己“生死無慮,更複何憂”,這正是法融禪師的一種處世態度,也是他的一種人生境界,更是一種從容閑適的心態。在古人這裏,謙虛處下、高處有險、低處有道等,都在講謙虛的重要性,這是儒家、佛教、道教所共同推崇的。這一部分就是用《周易》、《尚書》中的話作為《謙德之效》的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