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是一種美德
有句古語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有些人知道節約的道理,可就是做不到,怕丟麵子、失風度。“曆盡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能掙會花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在了人們心裏,而勤儉節約的祖訓早已被一些人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們請人吃飯,往往是酒足飯飽還剩下一大桌子菜,礙於麵子又不願打包,一頓飯花去幾千元,吃到嘴裏的沒多少,大部分都浪費掉了。
真正有修養、有作為和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節約的美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他一生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他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總數,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
“股神”巴菲特也從小養成了節約的美德。巴菲特父子商店是巴菲特的祖父歐內斯特·巴菲特開的一家商店,巴菲特12歲就到祖父的商店打工。在這兒,他直接感受到了祖父恪守的原則——節約每一分錢。歐內斯特每天從巴菲特微薄的工資裏扣出兩分錢——這項舉動,再配合有關職業倫理學的講話,目的是為了讓巴菲特對政府項目、類似社會安全項目等所導致的無法承受的耗費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都會說巴菲特很節約或是吝嗇,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依然開著舊車住著老房。巴菲特坐的車,也就四五萬美元,不算折舊;住的房子也就幾十萬美元;帶家人出去吃飯,通常也是吃得非常簡單;而且他也不打算將財產留給兒女。
智慧箴言
沒有幾個人,在有那麼多財富後,還有苦行僧般的價值觀,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節儉”是一個再古老而又普通不過的話題了,而就是這樣一個話題卻有著永恒的意義。節約是一種美德,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贏在節約,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