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說的是,我等當去慶賀一番。”準提點頭起身,舉足之間來到毗婆屍佛麵前,接引跟隨而至。

毗婆屍佛頂有圓光,現紫磨金身,麵目慈和,合什向兩位聖人行禮,接引準提亦回禮。

“威光赫奕,受勝妙樂,精進力故,超九大劫,道友今日終成辟支佛果!見過毗婆屍佛!”準提道。

“見過毗婆屍佛!”接引含笑道。他與準提二人雖是教主聖人,以佛門果位細究,也僅僅是佛陀果位,大乘極致,單純以願心圓滿論與這小乘極致並無高下之分。

“南無毗婆屍佛!”毗婆屍弟子騫茶、提舍、無憂三人合掌躬身。“南無”是梵語,意為歸命、敬禮,是佛門弟子向諸佛菩薩等先輩表達敬意的方式。

“南無毗婆屍佛!”極樂世界中諸弟子、天龍八部眾齊齊合什讚歎。

匆匆一過數十年,有毗婆屍佛前鑒經驗,屍棄、毗舍婆、拘那含這三人也紛紛成就辟支佛果,四人一起,將小乘佛法的修行境界從地仙一路整理而來。

小乘佛法自地仙起,便自有一套劃分方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為羅漢四果,修至最後可稱大阿羅漢,大致對應金仙境界,再往後就是辟支佛了。

“我與師兄以大乘推測小乘,謬誤不少。”準提這才發覺,小乘與大乘的差別自修行初始竟然就已存在,頗受啟迪。尤其是其中關於阿羅漢的論述,甚至比當初他與接引所設想得更加合理貼切。

“師兄,你我修習大乘佛法,自發軔之初便與小乘不同,以己度人,才有了錯誤。”準提轉頭對接引道。

“正是如此,雖然菩薩果位可悟本心,然而本心自修行初始便存在,所以修行道路會有不同,起先差異不大,越往後越明顯。這樣說來,我等設定阿羅漢境界應該改一改了,便叫‘尊者’如何?”接引提議說。

“那便這樣吧,羅漢曆四果最終是辟支佛,尊者證菩薩果最終成佛,這便是大乘小乘的不同修行境界了。前麵的修行功法相同,依舊是四禪十八重天。”

準提又取出七寶妙樹,放在膝頭:“我比起師兄終究是差了一籌,雖然通曉成住壞空之理,卻無法將之應用自如,僅僅能將‘壞’之意境融入此物中,倒是成了一樁壞人法器、破人法術的寶貝。”

“以法寶承載道蘊,不過是托物寄形,落了下乘,真正的修持還是要憑借自身領悟。”接引說。

“我亦知之,但是心中領悟,還須能付諸實踐,否則不算真懂。”準提說著,居然想起了前世中學老師鼓勵尖子生給差生講題是常說的話,大概意思也是這樣,“——天下萬物之理,果真有共通之處。”他心想。

“罷了,今日講法時間已到,我先去方寸山了。”準提對接引說了一句,身形消失在八德池畔。

“唔,也對。”接引轉頭對大勢至道,“你且近前來,我今為你講解菩提薩陲之妙。”

再說準提,他邁步之間,光影搖曳變幻,景象扭曲粉碎,隨後再度重組,準提已然到了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前。

“見過師尊。”龍樹菩薩合什行禮。

“坐吧。”準提隨意地坐在草地上,背靠一棵參天菩提大樹,意態閑適。龍樹則在他麵前盤膝坐下,神色恭謹。

“我今日為你講授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覺,意謂菩提智慧;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慧開展,故稱覺支。其中第一為擇法覺支,或名擇法菩提分,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揀別真偽,而不謬取虛偽之法,故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