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詩聖故裏(1 / 3)

我的故鄉是個充滿詩意的地方。滔滔黃河,悠悠洛水,綿綿邙山,在這裏得助於造物主的巧妙布局,結構出一幅天然的風景畫。唐代詩聖杜甫就誕生在這山水中的一個小村莊河南鞏義市站街鎮南窯灣。

古老的故鄉還有揚名於世的石雕藝術寶庫北魏石窟寺;馳名世界的唐三彩瓷窯遺址;顯赫一代的北宋八帝和深得民心的包拯、寇準等功臣名勳的陵墓;建於明、清兩代規模宏大、築造考究的唐百萬莊園。

故鄉是偉大的,故鄉使我自豪。杜甫的詩更使我萌生了不容置疑的驕傲: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秋天的邊塞斷了人跡,單調的更鼓敲打出深沉的節拍伴奏著遠方孤雁的獨唱,蒼茫的大地陷入淒婉悲涼的境遇。即使在如此戰事紛亂、交通阻隔、清露盈盈、寒氣襲人的白露之夜,思念中的故鄉依然安睡在大幹世界裏月光最明亮皎潔的夜色裏。我堅定不移地跟隨詩人的感覺,走進故鄉美麗的月夜,去擁抱月光親吻的銀色王國。

故鄉的月亮當屬寰宇中最明最明的月亮,杜甫筆下的故鄉真真使我為之驕傲自豪啊!我的老師為故鄉的先人、也是為故鄉寫下一首讓我難以忘卻的七律:傾心瞻仰北邙莊,窯以人名幸有光。豈是地靈生俊傑,為緣民瘼激詩腸。秋興憂國思沉鬱,三吏橫行刺暴強。漫道當時難為用,千秋懿範永流芳。然而,隨著閱世漸深,先前的自豪感漸漸蒙上一層酸楚,繼而摻入幾多歎息和抱怨。

60年代第一個冬天,已是青年人的我回到離別許久許久的故鄉。啊!這就是月亮最明的地方嗎?闖進眼簾的是一孔孔破敗的窯洞,和著斷垣殘壁的院落。

我走進童年時代的小學,聞悉老師因寫詩不慎被劃為右派分子,我去看望老師,老師剛屆不惑之年,頭發已經花白,麵龐又黃又瘦。命運沒有能刹住他奔湧的詩思,那美麗的憂傷,茫然的寄托,依然在向往的意境裏頑強地流淌著,他小心翼翼地遞給我一首墨跡未幹的七律:如囚似隱落荒村,築土為牆棘作門。暴雨破窯常怕漏,冬風舞雪被難溫。讀到這裏,淚水模糊住我的眼睛。是天災?還是人禍?釀造成如此的困境!瞬間跳入腦際的是詩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斷斷續續的詩句: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末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我的。在顫抖,在質問:杜甫寫這首詩至今已經整整1200個年頭了,中華民族走過了438000個日日夜夜,卻依然解決不了人民的安居問題,如此充足漫長的時光,不去建構百姓的住宅,到底要幹什麼?又幹了些什麼?

啊!難道中華民族真是某些白種人汙蔑的那種“劣等民族”嗎?

我的心和著詩聖的心在疼痛,在滴血,在悲鳴,在大聲疾呼,救救我們的民族吧!

這時候,故鄉的詩意在我心中已蕩然無存。盡管這一年的12月15目,在瑞典首都一一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會議上,決定將杜甫列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它卻喚不回我對故鄉的憧憬和癡情。一種纏綿的憂慮縈繞心頭,猶如東去的洛水流不盡,割不斷。

是杜甫閃光的詩句,又撥動了我沉寂的心弦,喚回著希冀的曙光:日聞紅粟腐,寒待翠花春。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

詩人同情人民的疾苦,期盼著皇上能給受饑寒煎熬的百姓們以春光春風春雨的潤澤。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已經敏銳地覺察到,國家政權的鞏固,根本的憑藉是不斷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樂業。詩人寫這首詩時是公元七百六十三年,倘若神州的改革能從杜公覺醒之日動手,今日之世界又是何樣天地?

時光的步履艱難地走過了1217個寒暑春秋,改革的春風終於越過漫漫裏程,道道關隘,吹進了邙山腹地,吹動了一江洛水。春風融化著昔日的僵冷;春風帶來了宜人的溫馨;春風吹散去謬誤和愚昧;春風喚回來聰明與理智。

故鄉變得又有詩意了。在異地的戩終於收到久無音信的老師來鴻,我熱淚盈眶地嚼咽著這用血和淚澆鑄的文字:將枯老樹盼回春,盛世感懷雨露勻。自識菲材難備用,紅爐添火獻微薪。

老師重新回到了學校’,站到久別的講台上。愈來愈多的故鄉人學著先輩杜甫寫起詩來。

鞏義人把詩寫在荒山峻嶺,寫在溝壑灘坡,寫在河穀深澗,寫在城鎮集市,寫在大地沃野。

1996年早春,我乘汽車去瀏覽故鄉的詩篇。真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