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現行反革命分子(4)(1 / 3)

北寺村位於回郭鎮中心,全村從事電線和小化工等產品的生產廠家有198個,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在從事服務行業。可以說是家家有項目、人人會掙錢。然而,卻很少有上規模的企業,多是庭院模式,設備簡陋,實力單薄。麵對一片散兵遊勇般的個體企業,很難規範他們的行為,更難把住產品質量關。小農意識的辦廠人沒有戰略目標,隻有一味賺錢的短期行為。在1992年新華社組織的質量萬裏行活動中,回郭鎮電線大多是不合格的劣質產品,北寺村多數廠家倒閉停產。這時,幹部們就引導大家走出庭院,分析形勢,講明這種做法遲早要被日新月異的新型企業所取代。鎮領導又組織人員到江蘇參觀考察,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企業缺乏生機和競爭力,並隨時有被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所吞沒的可能。怎麼辦?出路在哪裏?北寺村的幹部說,出路就在我們自身。北寺村人行動起來了,他們自願結合,跨出庭院,走股份合作製道路,辦上規模企業。北寺村的這種股份合作製企業,既有資金的聯合,又有勞動的合作;既按勞分配,又按勞分紅,不同於一般的股份製企業,也不同於一般的合作製企業,而是兼有兩種體製的優勢。

企業股東參與勞動和管理,按勞動付出計工資,企業獲得利潤部分按股金分紅。這種體製揚棄了公有製大鍋飯的弊端,使入股者利益同享,風險同擔。而且是自願優化結合,企業領導人民主選舉產生。這樣的體製辦事手續簡捷實用,決策迅速果斷,不拖泥帶水。與個體戶相比,它又有人多勢眾,財力雄厚,有能力闖大市場、上大項目、投大資金、求大發展、要大效益的優勢。

與此同時,回郭鎮又出現了“蛇吞象”現象。在宛若星羅棋布的回郭鎮個體企業中,有個姓馬名廷義的年輕人突然跳將出來,成立了河南廷發化工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前身是回郭鎮化工廠,是由24個農民入股組建的企業。廷發公司現有資產3760萬元,職工900多人,廠區麵積13萬平方米,專業技術人員100多個,1993年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預計1994年產值可達7000多萬元。目前他們又在籌劃上第四條酸生產線,這條生產線投產以後,產值可增加到兩個億,稅收可超千萬元。

能稱之為新聞的並不是馬廷義成立了這家公司,而是他這個私人聯辦的有限公司竟然兼並了鎮辦的化肥廠。回郭鎮化肥廠曾紅火一時,被評過全國鄉鎮企業的一麵紅旗。但是,終因活力不足,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產品滯銷,弄得企業難以生存下去。然而,馬廷義的廷發公司下屬的酸廠,需要的一種原料正好可用這家化肥廠的設備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經過雙方協商,鎮領導把這個就要倒閉的企業作價405萬元,作為股東加入了廷發化工有限公司。當地人把這種私營企業兼並集體企業的現象稱為“蛇吞象”。

鎮領導抓住這個事實進行宣傳、鼓動,以期達到誘導小農意識的經營者們走出庭院。果然奏效,鎮裏又出了馬和平的故事。馬和平這些年搞個體企業,賺了不少錢,卻覺得這樣單幹下去不過癮,沒啥大發展,在馬廷義的啟發下,他出資120萬元,與七家個體企業聯合集資500萬元,上馬一家像樣子的化工廠。

兩位馬姓的回郭鎮人先後走出庭院的行動,產生了強烈反響,誘惑著、吸引著一批個體經營者躍躍欲試。一種辦大規模、上高檔次、賺大錢、當大老板的強烈欲望,正像燃起的烈火,愈燒愈旺。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二馬效應”。

回郭鎮的領導抓住這個“火候”,從調動人的積極性著手,因地製宜地製定出新經營謀略,以股份製的企業體製為主.對經營不善的集體企業實行租賃、兼並、拍賣等手段,采用一廠一策,靈活機動一切圍繞著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