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大隊支書,如今多是村辦的農工商總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先前的生產隊長,如今多是總公司下屬分廠廠長;先前的會計,如今多為財務科長,先前的記工員,如今當上企業的會計或出納;農民自然成為企業的工人。這似乎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流向,其中確有那執著的開拓者成長為當今企業真正的領袖,然而,這種流向也不乏蹩腳的漩渦和扭曲的河道。
翟建周是光明磊落的,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在全鎮的經濟會議上講到:現在我們有些村莊,企業發展滯後,人才缺乏,又不願讓外地人幹。配備了一些很不得力的人搞管理,水平很低,工作很糟糕,要堅決把這類管理人員撤下來。要堅決反對一些人的排外思想。事業要發展,沒人才不行,我們要大膽引進一些管理人才,來姚村鎮當廠長、當經理當主任、當工程師、當經濟師、當業務員,給他們提供用武之地。最近,我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這樣的消息,德國大眾公司為了扭轉不景氣的局麵,花巨資買美國通用公司的經理來經營自己的企業,以使其步出困境。國外許多成功的資本家都是聘請專門的人才當經理,為了自己的事業,他們都能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即使自己的親兒子,若缺少管理能力,也不會讓他參與企業的管理。資本家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共產黨為什麼做不到?
翟建周平時就很注意開導同仁們,要有強烈的開放意識,要克服封閉的小家子氣,做一名負責幹部,一定要有容才之量,愛才之德,用才之道,要有希望同誌們超過自己的風度。早在1984年5月15日,《河南日報》就在頭版報道過翟建周的一些業績:林縣城關鄉的翟建周先後任大隊團支部書記、農科隊長等職,這次應聘擔任鄉經聯社副主任,他和同誌們翻山越嶺,到二十多個村莊調查研究,新建起二十三個村辦企業,他還幫助八個村辦企業與有關科研單位掛鉤,引進二十七名工程技術人員,使這批企業的生產能力大大提高。是的,翟建周是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從生活的最底層拚搏上來的。還是在學生期間,他就有一種積極上進的強烈願望,並顯示出他博大的胸懷和管理組織的才能。所以,在高中時他就加入了共青團,很快又擔任了學校的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是學校的專職幹部)。
踏出高中校門的他,正趕上全國大學都停止了正常招生的冷清局麵,隻好回鄉務農了。
翟建周的父親在遙遠的外地一家企業工作,常年難以回家團聚,母親一人帶著孩子艱難地生活著,這樣的家庭,在當時封閉氛圍的農村是很受排斥的,當然,翟建周在這種環境裏就更難發展和進步了。可是,他硬是靠自己的勤奮好學,靠清晰的思維,贏得了大隊幹部的認可。他當上大隊團支部書記,他倡導科學種田,並做起技術員的活,他的工作頗有成效。1975年,縣裏招幹,他被招了上來,當上掙工分的幹部,蹲到一個基點做調查研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終於使他所在的基點成為當時眾人敬仰的大寨式典型。
之後,他到公社做過團的工作,當過鄉經聯社副主任,他開始在抓工業企業上大做文章。
十多年後的翟建周依然保持著先前的執著和激情。1994年4月27日,他到省科委參加一個會議,聽說在財經學院正舉辦人才交流大會,他與同行的同誌立即奔赴這所學校,花500元買了兩張入場券,方走進人才交流會場,由於事先沒有.準備,什麼材料也沒帶,就用粉筆在一張大紅紙上寫道:林州市姚村鎮招聘財會、企業管理、公關、文秘、信息工程等專業人才100名。這張廣而告之一露麵,立即引起轟動效應,他首先在招聘的數量上占據壓倒優勢,應聘的學生們紛紛圍過來問長問短,翟建周儼然成了一名答“記者”問的中心人物。
姚村鎮在翟建周繪聲繪色的介紹中,給了年輕朋友們一個現代化的農村都市、一個施展抱負的廣闊天地的印象。當時就有67名大中專畢業生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