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大家應該都知道,也見過。那麼牌坊是用來幹什麼的呢?辭典解釋說,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很高的待遇,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享受的,必須是忠臣義士、節婦烈女才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我們慶陽正寧縣羅川鄉的街道正中,就有三座,依次為天官坊、清官坊、恩寵坊,都建造得高大雄偉,極具規格。大家一定想知道那是為誰建造的吧!是被稱為“鬆柏君子”的趙邦清及二位母親劉氏和高氏。“鬆柏君子”是當時人對他的稱讚,意思是鬆柏是樹中君子,趙邦清是人中君子,鬆柏就是他的精神象征。對此更有一種傳奇的說法,說他遭遇免官那年,有一株神柏突然離奇地冒煙。
趙邦清?《神柏記》:西一柏圍圓六尺,高十五尺,亭亭上指,勢若參天。忽於萬曆三十年四月十一日,樹梢出煙,煙氣上衝於天,至十三日方止。……三水文少白先生精天文地理者也,聞而歎曰:“鬆柏,君子也。吾徒子趙邦清……人而鬆柏者也。柏樹出煙,必吾徒趙邦清受難之兆。”邦清果於本年四月十三在京被奸臣張鳳翔等參論而歸。
趙邦清是正寧永和鎮於家莊人,生活在明代末期。據史書記載,他出身農家,之所以能念成書,是因為有一個好母親。趙邦清的生身母親是一位高姓女子,秉性剛毅,教子甚嚴。趙邦清六歲時,母親就敦促他讀書,而且不分寒暑,每日伴讀至深夜。隻要發現他有懈怠行為,就嚴厲批評。每天早晨雞叫頭遍,就燒好洗臉水,逼著他起床讀書,有時趙邦清貪睡不肯起來,母親就強行把他拉起來,推到燈前念書。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他便不肯再讀書,要幫助母親料理家事。但母親堅持要他繼續讀書,先後把他送到現在陝西省旬邑縣的學堂和正寧湫頭的興教寺去讀書。這樣閉門不出,一直讀了七年,被人戲稱為“閉戶先生”。終於到了1591年,考中了舉人,第二年,進士及第,第三年,被任命為山東滕縣的知縣。趙邦清這一年已經36歲,在今天看來,36歲步入仕途已經晚了,但我認為,卻正是心智成熟幹事創業的好時候。
趙邦清在知縣任上幹了6年,幹得轟轟烈烈,政績斐然。他的政績概括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麵:一、整頓吏治。當時的滕縣官吏貪贓枉法,吃拿卡要,無惡不作。趙邦清到任後,先拿吏書馬三重開刀,把他革職發配。接著發生了一件事,有一位鹽商張繼先聽說魯親王要選婚,便拿出3000兩銀子各方打點,要把自己的女兒選上。張繼先威逼趙邦清,要其簽發文件,保證張繼先女兒才貌雙全、符合條件,趙邦清拒不簽發。這兩件事之後,豪紳惡吏都對他畏懼三分。當時就有人稱他為“嚴官”。趙邦清遂引明代為官箴言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畏。”
二、賑濟安置災民。當時滕縣連年災荒,境內餓殍載道,流亡過半。趙邦清就親自在縣衙辦粥廠,賑濟災民。錢糧不夠,就從鄰縣求借。這樣不僅救活了許多人,還幫助外出逃亡的人回家定居、典買妻子的人贖回妻子。隨後,又把給皇室進貢的稅款拿出來給農民買耕牛、種子,鼓勵農民耕作。他自己後來在《門上石額訓後要語》裏說:“羨餘銀六千兩,為滕民買穀十二萬石,買牛千頭”。羨餘,辭典解釋為“官員以賦稅盈餘為名向皇室進貢的稅款”。很多人認為趙邦清用自己的錢,看來是理解有誤。但敢於把給皇帝的錢分給百姓,也是要有些膽量的。
三、均平稅賦。當時滕縣實行“以丁載糧”的製度,即按人口多少上交皇糧國稅。這樣實行的結果是豪紳大戶大量占有肥沃土地,卻隱瞞不報,偷漏稅賦。貧苦人家往往人多地少,而且貧瘠,稅賦卻沉重。趙邦清不懼權勢,重新丈量土地,把查出的瞞報土地劃等分級,按土地核定賦稅,使“耕各有田,地各有主,賦各有頭”,百姓為之稱快。史書記載說趙邦清為了完成這項工作,“置身於豪貴鬥,而馳田中,瞋目赭麵,奮髯怒號”,和豪強在田地裏作鬥爭,大瞪著眼,漲紅著臉,翹著胡子大聲喊叫。這實在是很生動的描述。
四、發展生產。為鼓勵農民開荒種田,趙邦清用自己的俸銀購買草根,開墾出了3000多畝耕地。今天看來,此舉似乎有點荒唐,缺少生態文明的理念,但那是在過去。而且趙邦清接著做的事就是環境保護和美化工作,他大力倡導植樹造林,要人們在莊院種桑,官道植柳。同時還帶領人們修築灌渠,開辦礦業,設立錢莊,興辦教育,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經過這一係列的整頓治理之後,滕縣的麵貌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湯顯祖謂之“貧弱之滕三年暴富”。據記載“庫中積金三千,餘穀六萬石,官道楊柳,田園桑棗,魚塘連片,賓舍有序,市賈無飾。河洛之間,蔥然一善國也”。趙邦清的好友湯顯祖曾為之寫詩稱讚:“禾穗登場穀滿車,家家雞犬更桑麻。路邊楊柳吐青翠,滿縣盡聞讀書聲。”詩人袁宏道也這樣稱讚:“官舍載花遍,民家種柳成。停車問父老,雲子有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