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激情,還是要安全感(2 / 2)

前麵提到的那些老套的愛情故事,也有同樣的模式。那個乏味的配偶,就像是媽媽,而一場有感覺的婚外情,就像是玩耍或探索世界,真正驅動它的,也許就是好奇。盡管可以愛得死去活來,但其實質或許就像小時候玩過家家一樣,隻是一場遊戲。

並且,更為有趣的一點是,如果你有機會,去接觸那個“乏味的配偶”,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他(她)並不乏味,甚至在你看來有趣極了,可在當事人看來,其配偶卻是那樣乏善可陳。

真正的奧秘也許是,當事人創造了一個事實——將本來精彩絕倫的配偶變成了一個在婚姻中乏味的人。甚至,可能是當事人在想象中創造了一個事實:其配偶仍然是精彩絕倫,但其對那些事實視而不見,隻能看到乏味的配偶。

出現這種局麵,我想,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無數人極其缺乏安全感,為了擁有“至少有一個人絕不會離我而去”的安全感,我們甘願將那個最重要的人——配偶——變成一個乏味的人,那就意味著他(她)沒有別人要了。或者,至少我可以將他(她)視為一個乏味的人,那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沒有人要的無聊家夥,怎麼可能會離我而去。

這兩種情形都很常見。我見到太多這樣的故事——丈夫或妻子將他們的配偶努力變成了一個乏味的、沒有人際交往的人。

譬如男人可能會鼓勵妻子,吃胖點吧,你胖胖的樣子真好看,而妻子本來已胖得出奇了。其中隱藏的含義就是,妻子難看一點,離性感遠一點,其他男人對她的興趣越少,我就越安全。

妻子也可能在收到丈夫的這種信號後,自動朝這個方向轉變。我認識多個美女朋友,本來亭亭玉立的她們,在確立關係或結婚後,開始縮肩彎腰,為的就是不給她們的丈夫製造壓力,或減少他們的不安。

妻子可能也會玩同樣的改造遊戲,而中國的男人們似乎也很容易在結婚後變得不修邊幅。

至於“將配偶想象成一個乏味的人”,這種遊戲我也見到很多。譬如,一個家庭中,父親是頂梁柱,是大公司的董事長,但母親和孩子們都認為父親實在乏善可陳。然而,當孩子們走出家門,通過其他人的視角看父親時,才發現父親在他們眼裏是何等精彩。最後他們明白,將父親視為一個乏味的人,是沒有安全感的媽媽玩的一個心理遊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能充分展現。以上這些故事,的確符合馬斯洛的這個道理。

隻是,和生理需要不同,安全需要常常是一個幻覺。我那個朋友,當他明白本職工作對他的心理意義之後,他第一次有了辭職的念頭。他想,或許他可以在一個更為有趣的崗位上同時找到安全感和激情。我則對他說,家庭本身就可以像媽媽一樣具有安全感,假若他和妻子的關係更和諧,那麼家本身就可以滿足他的安全需要,而工作更可能是滿足探索世界的激情需要了。

至於“乏味的配偶”,我深信,隻要兩個人用心相處,那麼慢慢會明白,沒有哪個人真的就是乏味的,每個人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