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為何非殺人犯不嫁(2 / 2)

找一個有暴力傾向但不能實施暴力的男子,當然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譬如默斯,她選擇嫁給尼森,但這個殺人犯注定要把牢底坐穿,幾乎沒有機會對她加以任何肉體傷害。並且,國家權力機器也站在她這一邊,和她一起實施偉大的改造工作,這是多麼安全而又可靠的選擇啊。

所以,美國有無數的“默斯”迫不及待又堅韌不拔地搶著嫁給殺人犯。這就導致了一個“怪現象”:許多惡行累累的殺人犯,卻在進監獄後做了新郎。

連環殺手特德·邦迪,在監獄中結婚,並在執行死刑前做了父親;約翰·韋恩·蓋西,謀殺了數十名年輕人,他在被關進死牢後訂婚;蒂莫西·麥克維,製造了俄克拉荷馬爆炸案,奪走了168條生命,但他在行刑前收到了數十封求婚信……

可以料想,默斯前兩次“戀愛”失敗,很可能是因為競爭者太多,畢竟“綠河殺手”和“BTK殺手”太出名了。

嫁給潛在的殺人犯才真正瘋狂

嫁給關在監獄裏的殺人犯,這種行為看似瘋狂,但實際上很聰明。通過這種看似瘋狂的舉動,“默斯”們一方麵圓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改造夢,另一方麵又成功地保護了自己,她們是沒有任何危險的。

但還有無數的女子嫁給潛在的殺人犯,這才是真正可怕的選擇。無數有過暴力父親的女孩,會像飛蛾撲火一樣迷上同樣有暴力傾向的男人。盡管意識上非常清楚這些男人很危險,但她們就是無法抵製愛的“感覺”。她們潛意識深處想改造這個危險男人,其實是想改造自己的父親,修正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

然而,如果她們的丈夫自己不想改變,那麼她們就會失敗。結果,她們的新家庭又繼承了原生家庭的特點,而暴力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循環。據統計,60%的凶殺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潛在的殺人犯變成了真實的殺人犯,而且被殺害的人,經常是那個一開始想改造暴力丈夫的妻子。所以說,嫁給潛在的殺人犯,這才是真正瘋狂的舉動。

譬如那個成都女孩,如果她不處理一下自己的潛意識,真正搞明白自己所謂的愛的“感覺”。那麼,她很可能會將改造夢想付諸行動,迷戀上身邊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瘋狂地愛上他,然後遭遇一係列可怕的折磨,再次重演童年的不幸。

改造夢想源自不甘心

榮偉玲說,改造夢想源自不甘心。小時候,我們無人可愛,隻有去愛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不愛自己,我們就會想,這是自己的原因,如果自己做了一些努力,或許爸爸媽媽就愛自己了。這個想當然的夢想當然不會實現,暴力父母很少會因為孩子做了什麼,而放棄自己的暴力行為。於是,再次遭到打擊的、幼小的我們就把這個夢想埋在潛意識裏。

等我們長大了,遇到了和父母很像的男子或女子,這個埋在潛意識深處的夢想就會被觸發。於是,我們就有了愛的感覺。我們深信,如果我們做了一些艱苦的努力,這個“爸爸媽媽”就會改變。

一開始,我們總能收到一些效果,畢竟我們現在的人格力量和童年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這個“爸爸媽媽”為了得到我們的愛會在關係建立初期克製自己的暴力傾向。但是,等關係確立以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這個夢想不過是空想,這個“爸爸媽媽”是不會改變的。

要克服“改造夢想”帶來的感覺誘惑,最好做一次深度心理谘詢。在深度心理谘詢中,谘詢師會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不幸的童年。那些有過可怕童年的孩子,都無一例外地扭曲過真相,甚至會粉飾得好像自己的童年比誰都幸福。但谘詢師會和我們站到一起,幫助我們化解這些扭曲的感覺,讓我們懂得,我們的童年的確是不幸的,這真的是非常悲哀。

接下來,谘詢師會幫助我們做一次“結束哀傷”的工作。譬如,寫一封長長的信,然後舉行一個哀悼儀式,將它燒毀,以這種儀式對自己童年的不幸說一聲再見。

隻有做了這些工作,我們的“改造夢想”才會被真正放棄,而嫁給殺人犯的這種衝動和誘惑才會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