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不到,那就是說明水下的魚群結了魚陣,這時候所有漁民,就要湊錢出力,燒香上供祭祀河神,然後把“鬼帥”放進水裏,不論多厚的“魚陣”,也架不住它三衝兩鑽,便瓦解潰散。

水彘蜂:在雲南令人談虎色變的“水彘蜂”,是種淺水生蟲類,十分喜歡附著在漂浮的物體上產卵,蟲卵見水就活,就像是幹海綿吸收了水分一樣,迅速膨脹,身體變成白色手指肚大小的水彘,兩側長出小指蓋一樣的鰭狀物,遊動的速度極快,咬起人來雖然厲害,但是飛不出水麵。象肥蛆一樣的“水彘蜂”營養價值極高,是水蛇水蟒最喜歡的零食。

藏馬熊:藏馬熊和別的熊略有區別,由於這種熊的麵部長得有幾分象馬,看上去十分醜陋凶惡,所以才有這麼個稱呼。

龍王鱷:棲息在昆侖山深處的猛獸。

斑紋蛟:身長五六米以上,生有四短足,三角形腦袋,身上長著大條黑白斑紋,牙尖、皮厚、爪利,形似巨蜥,在水中速度很快,象顆“魚雷”似的,生性喜熱懼寒,凶猛異常。全身唯一柔軟的地方是小腹。

地觀音:形態好像小狐狸或雪鼠,皮毛勝似銀狐,齒爪鋒利,擅長打洞,不論是岩層還是土層都攔不住它們,又因其叫聲似虎,所以學名叫做雪虠,在喀拉米爾也有人俗稱它們為地狼,或者叫“地觀音”。地觀音生性狡猾殘忍,喜熱懼寒,除在地下活動外,其地表活動的範圍,多是屬於溫泉或地熱活躍區域。它們的洞為了搬運食物,都打的極為寬敞,人可以通過。

火蜥蜴:紅色巨型蜥蜴,保留著後冰川時期的古老特征,有數排鋒利的牙齒和尺許長的舌頭。皮肉堅固,僅次於“斑紋蛟”。

白狼王:一頭毛色蒼白的獨眼巨狼,體形很大,立起來比人還高,是昆侖山群狼的首領,使牧民們永遠睡不安穩的根源,草原上白色的魔鬼。水晶自在山的後代。

蛻殼龜:形狀很像長綠毛的“小狗”,蛇頭一般的臉上長著一張大嘴,虛張虛合著散發出一股腥臭。全身都是肉褶,遍體布滿綠色的硬毛,黑綠腥臭,混身是毒,四肢粗壯,因為常年生活在地下世界,眼睛和嗅覺已經退化。吃生人之果,龜甲是紅底黑紋,傳說“鳳麟龍龜”四靈獸中的龜,就是指殼上顏色變為暗紅的千年老龜。它的殼是寶貝,所有的毒症皆可醫治,世間難覓。

霸王蠑螈:頭象青蛙,身體象沒皮的鱷魚,十幾米長,身上的皮膚閃著七彩的鱗光,口中上下各有三排利齒,是侵略性很強的太古時代生物。生活在地下,滅絕於冰河時期。

刀齒蝰魚:即食人魚。全身金色鱗片,手掌大小,長著兩排刀鋸般參差的鋒利牙齒,可咬碎任何東西,喜群體行動,凶猛異常,見血就發瘋。刀齒蝰魚的祖先,可以追述到後冰河時期的水中虎齒獂魚。那種魚生活在海洋中,身體上有個發光器,大群的虎齒獂魚可以在瞬間咬死海洋中的霸主龍王鯨。後來由於次冰河時期的巨大洪荒,這些生物就逐漸被大自然殘酷地淘汰,其後代刀齒蝰魚也演變成了淡水魚類。這些魚隻能生活在溫度比較低的水中,北回歸線附近隻有岩洞中陰冷的水域適合它們生存,那些水中產有一種沒有眼睛的硬殼蝦,數量很多,但是仍然不夠它們食用,所以經常會發生自相殘殺的狀況。數量龐大的刀齒蝰魚在每年的九月之後,僅僅會有百分之一的幸存下來,活到最後的產卵期。中秋月圓,是刀齒蝰魚產卵期,之所以生活在偏熱的北回歸線附近,就是為了到水溫高的地區產卵。產卵之後刀齒蝰魚就會立刻死亡,魚卵在溫度較高的水流中孵化,又洄遊到陰冷的水域繼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