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商摩根大通集團台灣區負責人郭明鑒有一次在接受記者訪問過程中,當被問到“專業與人際關係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時,他沉思了許久回答:“沒有專業,你的人際關係都是空的。但是,在專業裏,有一條是最難的,就是信任,而這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第二,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在這個方麵,有投資知識的楊耀宇就做出了表率,周圍的朋友都想找他谘詢,他對此稍加利用,就建立了一個廣大的人脈網絡。而“自己是個半吊子,哪裏來的朋友?”《胡雪岩》裏的這句話,相當貼切地描寫拓展人脈的秘訣。
第三,樂於與別人分享。
不管是信息、金錢利益或工作機會,懂得分享的人,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因為,朋友願意與他在一起,機會也就越多。
第四,保持好奇心。
一個隻關心自己,對別人、對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機會出現,也會與機會擦身而過。
第五,同理心。
在高陽的《胡雪岩》一書中,也描述了善用“同理心”的藝術:“撿現成要看看。於人無損的現成好撿,不然就是搶人家的好處,要將心比心……銅錢銀子用得完,得罪一個人要想補救不大容易。”
第六,把握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
花旗銀行副總裁程耀輝一直秉持這個信念,不管往來人的職位高低,他總是盡量幫助別人,所以大家總是知道:“有事找Roman就對了。”
第七,多些創意與細心。
如善用名片管理法,就是一個妙招。法國億而富機油前總裁,每年總要立下誌願,與1000個人交換名片,跟其中的200人聯絡,並跟其中的50人成為朋友。據傳,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劉英武當初在美國IBM時,為了爭取與老板碰麵的機會,每天都觀察老板上洗手間的時間,自己選擇在那時去上洗手間,增加互動。
第八,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
EMBA、旅遊團、健身俱樂部等團體,都是把自己推銷給別人的好渠道,也是可以建立自己形象的機會。專門從事人力資源培訓的曾毓芬就表示,四年前,她是為了拓展人脈而參加人力資源協會的。
雖然當時她隻能擔任會員服務組裏一個毫不起眼的組員,但她犧牲私人時間,每個月舉辦研討會,逐漸地就把知名度打開了,進而晉身為協會主任,業務量自然也跟著蓬勃發展,短短三年的時間,她的月薪從五萬元跳級到二三十萬元。
另外,在拓展你人脈資源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人脈的深度、廣度和關聯度。人脈的深度即人脈關係縱向延伸的情況,達到了什麼級別;人脈的廣度即人脈關係橫向延伸的情況,範圍(區域與行業)有多廣;人脈的關聯度指人脈關係與個人所從事行業的相關性和人脈資源直接的相關性。人脈資源既要有廣度和深度,又需要關聯度,利用朋友的朋友或他人的介紹等去拓展你的人脈資源,從長遠考慮,千萬不要有人脈“近視症”,需要關注成長性和延伸空間。
總之,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其在社會中具有重要性。學會提升自己的人脈競爭力,從而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取快速的成長和發展。
何時構建人脈才不算晚
想成就事業,就要有成功的人際關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深有感觸地說:“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便是與人相處。”如果你已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便要用極大的行動力去“執行”!人際網絡背後的意義,其實比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事要深遠。魏斯能在采訪了280位企業總裁後寫《不上,則下》一書時說:“那些企業總裁們,非常致力於發展雙贏,互需關係的基礎。他們每個人都有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頂端的精彩故事,而大多數人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身旁人的提拔。”美國作家柯達則認為:“人際網絡非一日所成,它是數十年來累積的成果。你如果到了40歲還沒有建立起應有的人際關係,麻煩可就大了。”那麼,我們應該多少歲去積累人脈才不算晚呢?
常言道:30歲前比智能和專業,30歲後比人脈。說到人脈關係,現在很多人都相信它越來越重要了,而且許多人都把拓展人脈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來抓。
提到人脈關係,我們不得不提兩個小故事,第一是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20歲的第一份合同來自IBM,而據說是因為他母親本來是IBM董事,是她把小蓋茨推薦給IBM董事長,才贏得這份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合同,這個故事可謂街坊盡知,也常常被人提起來證明人脈關係重要性。第二個是有關埃德沃·波克的故事。埃德沃·波克小時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苦孩子”。六歲時,他就跟著家中的長輩移民到了美國。從小在美國貧民窟長大的他,僅上過六年學。13歲時,他就輟學到一家電信公司工作。
然而,埃德沃·波克並沒有就此放棄學習,工作之餘,他一直堅持努力自修。更不可思議的是,小小年紀的波克竟然非常“早熟”,他懂得了人際關係對成長和成功的重要性。波克經營人脈的做法很獨特。首先,他省下了工錢、午餐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大成》。接著,他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直接寫信給書中的人物,詢問書中沒有記載的童年及往事。比如,他曾寫信給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哥菲德將軍,問將軍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過?他又寫信給格蘭特將軍,問他有關南北戰爭的事。